禽言十咏·看蚕娘子得几许

流莺前身织丝女,犹抛金梭学机杼。
隔窗娇唤看蚕姑,娘子看蚕得几许。
今年蚕悭熟处稀,采余桑叶青满枝。
一年养蚕四番熟,安得长似开元时。

作品评述

《禽言十咏·看蚕娘子得几许》是宋代姚勉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通过描绘一个织丝女的形象,展现了她对养蚕之道的热爱和努力。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看蚕娘子得几许,
流莺前身织丝女。
犹抛金梭学机杼,
隔窗娇唤看蚕姑。

娘子看蚕得几许,
今年蚕悭熟处稀。
采余桑叶青满枝,
一年养蚕四番熟。

安得长似开元时,

这首诗以一位织丝女的视角,描述了她对养蚕的努力和热情。诗中的织丝女自称为“蚕娘子”,她不仅熟练地使用金梭和机杼,还专心致志地观察和呵护蚕宝宝们。她透过窗户柔声呼唤着蚕姑,展示了她的温柔和关怀。

诗的第二节提到了织丝女观察蚕宝宝的情景。今年的蚕宝宝数量少,说明蚕茧稀少,这使得织丝女感到担忧。然而,桑叶依然青翠,枝条上挂满了食物,这表明她仍然充满希望,愿意尽心尽力地养育蚕宝宝们。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织丝女对过去的怀念和向往。她希望自己能像开元时代那样,养蚕事业蒸蒸日上,充满繁荣和活力。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织丝女对养蚕事业的热情和付出。她不仅是一个织丝女,更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耐心的养蚕者。诗中流露出对蚕宝宝命运的关切和对美好过去的向往,既表达了诗人对养蚕事业的赞美,也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作者介绍

姚勉(一二一六~一二六二),字述之,号雪坡,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授平江节度判官。丁母忧服阕,除秘书省正字,因言事免归。召爲校书郎兼太子舍人,以忤贾似道,被劾爲吴潜党,罢。景定三年卒,年四十七(《豫章丛书》本《雪坡舍人集》末附胡仲云《祭雪坡姚公文》,本集文及翁序作年四十六)。遗着由姪龙起编爲《雪坡集》五十卷(本集卷首文及翁序)。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八。 姚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影宋钞本《雪坡姚舍人文集》(简称影宋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并参校《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等。底本诗集外之诗及《豫章丛书》多出底本之七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你也住,我也住,十方三世一时捏。聚月醉云酣离水犀,转身触倒珊瑚树。

今朝著我簿书堆,领客樽罍未办开。始信南山是知己,露奇呈秀斩关来。

好在王员外,平生记得不。共赊黄叟酒,同上莫愁楼。静接殷勤语,狂随烂熳游。那知今日眼,相见冷于秋。

自从新法行,尝苦樽无酒。每月宾月至,尽日闲相守。必欲丐于人,交亲自无有。必欲典衣买,焉能得长久。

不因排根人,安得兹婆娑。请赋淇奥诗,但恐居亡何。

日丽风暄,暗催春去,春尚留恋。香褪花梢,苔侵柳径,密幄清阴展。海棠零乱,梨花淡伫,初听闹空莺燕。有轻盈、妍姿靓态,缓步阆风仙苑。绿丛红萼,芳鲜柔媚,约略试妆深浅。细叶来禽,长梢戏蝶,簇簇枝头见。酡颜真发,春愁无力,困倚画屏娇软。只应怕、风欺雨横,落红万点。

马风子,昔日在迷津。寻个出期真没计,欲知山上路儿真。须问去来人。风仙至,端的话良因。指我一条真捷径,无差无错越红尘。昼夜感师

通渠运春流。幽谷涣□冰。荡秽出新泉。游望登重陵。

天地春藏冻核中,时来蜂蝶哄东风。万端变化根无极,一寸灵明裹太空。妙处千江分明月,飘然六合点飞鸿。守玄知默交龙虎,肯泥丹炉子午红。

闲爱孤云静爱僧。得良朋。清时有味是无能。矫聋丞。况复早年豪纵过,病婴仍。如今痴钝似寒蝇。醉懵腾。

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①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②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③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④

洞中流水云门乐,崖上寒莎伏帝裳。觌面突高三百尺,拟将金薤托琳琅。

出城但怪风光老,草色苍茫柳色深。烟树远浮春缥缈,风光不动日阴沉。芳郊未厌萦纡人,美酒何妨取次斟。羸马青衫亦何事,一生空负野人心。

池东如月弦,池西如月弓。池北千丈屏,倒影碧波中。

西来白浪打旌旗,惭愧飘零未有期。洗尽狂名消尽想,渡江只怨别蛾眉。

踏雪相过客定嘉,瓦灯何事冻成花。捕螳者雀雀忧弹,甘带为且且畏蟆。寒拾相逢成一笑,触蛮互胜足长嗟。人生保是争名利,名利看来细似麻。

芒鞋踏遍万山松,得得归来丈室中。破裓一身在悬磬,清谈对客似撞钟。名家要看惊人举,觅句何须效我穷。春雨地罏分半坐,便疑身住古禅丛。

对面不相见,用心同用兵。算人常欲杀,顾己自贪生。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有时逢敌手,当局到深更。

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密迹未成当面笑,几回抬眼又低头。

饮茶作别出萝门,相送犹怀握手温。断雁几时归缀字,浮萍随处卧生根。秋风窗外拥芦雪,梦冷床头堕月魂。麈柄年来疲转徙,却思红颗共炊盆。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