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纪丞相挽诗二首

十相从明主,唯公望最隆。
召周虽异迹,李郭本心同。
未遇升天药,空余济世功。
薰风歌吹咽,泪尽古城东。

作品评述

《李伯纪丞相挽诗二首》是宋代张浚所作的一首挽诗。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十相从明主,
唯公望最隆。
召周虽异迹,
李郭本心同。
未遇升天药,
空余济世功。
薰风歌吹咽,
泪尽古城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张浚为挽悼已故的李伯纪丞相而作。李伯纪丞相在十位相国中是最受明主赏识的,因为他的品德高尚,受到公众的崇敬。尽管他的政绩和声望高于其他相国,但他并没有追求权势和地位,而是专注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诗中提到了召周,这是指召公的后代。召公是春秋时期的贤相,因其忠诚和才干而闻名于世。虽然李伯纪和召周在身世和追求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内心都怀揣着一颗忠诚的心。

诗中还提到李伯纪未能得到升天的灵药,但他在世间仍然为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的功绩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最后两句描述了悼词的场景,薰风吹拂着悲伤的乐器声,泪水已经流尽,古城的东方沉寂无声。

整首诗表达了对李伯纪丞相的敬意和悼念之情。李伯纪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了当时最受尊敬的相国之一。尽管他未能得到永生的灵药,但他的努力和功绩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诗人以悲痛之情表达了对李伯纪的怀念,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诗词推荐

雨岁春船各一时,今年船快去年迟。青山面目何曾改,清晓看来别样奇。

为巢倒悬树,窍窍自成房。螫人虽有毒,终为人所伤。

上仙传秘诀,澹薄与无营。炼药□□□,变姓不变形。三尸既无累,百虑自不生。是知寸心中,有路通上清。祖龙好仙术,烧却黄金精。

今年岁暮无风雪,尘土肺肝生客热。经旬止酒卧空斋,吴蟹秦酥不容设。日忧疾疫被齐民,更畏螟蝗残宿麦。浓霜薄霰不可得,太息何时见三白!老夫壮气横九州,坐想提兵西海头,万骑吹笳行雪野,玉花乱点黑貂裘。

平生真赏。纸上龙蛇三五行。富贵功名。老境谁堪宠辱惊。寸心谁语。只有当年袁与许。归到寥阳。玉简霞衣侍帝旁。

长安雪夜见归鸿,紫禁朝天拜舞同。曙色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炉烟乍起开仙仗,玉佩才成引上公。共荷发生同雨露,不应黄叶久随风。

少年才把笙歌盏。夏日非长秋夜短。因他老病不相饶,把好心情都做懒。故人别后书来劝。乍可停杯强吃饭。云何相遇酒边时,却道达人须饮满。

碧落一碑无赝本,非草非真非隶篆。镜样渝江彻底清,字义炳然人少见。灵叟珍藏岁月深,南来吴越人争寻。瘞鹤铭辞匪同调,寒山诗句非知音。纷纷问字谁亲切,勾不成勾丿不丿。争得卢公赛子云,一肩担荷柴冲折。临行密付阿谁边,妙处休云子不传。索性扫除元字脚,义天云净月孤玄。

忆在山中识二僧,一亡一已拂衣行。壁间笠徒名蓝挂,寺外松过寿塔生。陇月定知今夕恨,涧泉犹咽旧时声。隔房侍者皆新剃,不似闲人却有情。

廉问帝难人,朝廷辍重臣。入山初有雪,登路正无尘。去国鸣驺缓,经云住旆频。千峰与万木,清听雨情新。

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

泛观天地间,一气如爨鼎。半鼎沸正急,半岂独尔静。从旁更益薪,既往漫不省。畴当起沃之,辘轳转修绠。长空堕旄头,胡命悬漏顷。不戢方自焚。余焰燎吾境。俶从淮汉扰,驯至褒斜警。势欲合南北,事须得要领。和固不楞为,战亦未易逞。中兴关人谋,而可倚天幸。君侯富经纶,颇牧

列将朱横带,参军绿染袍。崇卑知异位,取舍见吾曹。抚字功深著,归休道更高。昆山埋玉去,春浪送行篙。

流水音长在,青霞意不传。独悲形解后,谁听广陵弦。

浮萍寄洪波,飘飘东复西,兔丝罥乔柯,袅袅复离披。兔丝断有日,浮萍合有时。浮萍语兔丝:离合安可知?健儿东南征,马上倾城姿。轻罗作障面,顾盼生光仪。故夫从旁窥,拭目惊且疑。长跪问健儿:毋乃贱子妻?贱子分已断,买妇商山陲。但愿一相见,永诀从此辞。相见肝肠绝,健儿

才转歌喉碧树枝,惊飞还避巧丸儿。可怜蜂蝶无言语,入遍花房人未知。

吾道如君有几人,生憎轻薄白头新。林泉卜筑何妨静,诗酒寻盟不厌频。小雨汀洲松浦霁,斜阳花草玉峰春。芒鞵竹杖须乘兴,快取平生见懒真。

摇摇旌旆出洪都,弥望田畴总废墟。羸马不前身突兀,耕夫相视笑轩渠。倚松茅屋斜开径,近水人家半卖鱼。蒲叶向冬犹未割,临风遥忆路温舒。

满地干戈正扰攘,君家犹自捣龙香。轻清披就烟云质,坚劲磨来金玉相。倚马喜资挥露布,飞鸾端藉发天章。山屋莫道浑无用,留写樵歌入锦囊。

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蕤宾掩抑娇多怨,散水玲珑峭更清。珠颗泪沾金捍拨,红妆弟子不胜情。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