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诗

上头圆盖下方盘,中夹痴憨白肉圆。
九窍八骸浑不识,更来底处觅心安。

作品评述

《扇子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把扇子的形象,通过扇子的构造和特点,寄寓了深刻的诗意。

诗中描述的扇子以形容词修饰,上头是圆盖,下方是盘状;中间夹着痴憨的白肉圆。这里的形容词,如圆盖、盘状、痴憨白肉圆等,给人以形象的感觉,将扇子的外貌生动地展现出来。

接着,诗人提到扇子的内部构造,九窍和八骸。这里的九窍指扇骨上的九个孔洞,八骸指扇骨的八个支架。李石用“浑不识”来形容这些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扇子内部机制的陌生和不解,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事物背后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最后两句“更来底处觅心安”,则将扇子的最底部与人的内心联系在一起。诗人认为,扇子的下方是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这里的“底处”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安宁。这种联系暗示了人们在喧嚣和忙碌的世界中,通过扇子的使用,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扇子的描绘,展现了扇子的外貌和内部构造,同时把扇子作为一种象征,寄托了诗人对内心宁静和安宁的追求。它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诗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作者介绍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廓然无圣真实语,对朕者谁心未息。本光灿烂照十方,无量劫来到今日。

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临川内史谢康乐,见叶翻经有故台。春草生塘犹梦句,秋蕖出水似君才。驐鸡肥脆聊供膳,篘酒甘浓可荐杯。亦说右军遗迹在,墨池科斗喜风雷。

南寺上人禅学苦,东冈老子法筵开。遥知大设伊蒲供,送汝挑包去捞斋。

紫陌绝纤埃,油幢千骑来。剖辞纷若雨,奔吏殷成雷。圣泽初忧壅,群心本在台。海鳞方泼剌,云翼暂徘徊。芳室芝兰茂,春蹊桃李开。江湖馀派少,鸿雁远声哀。命厌蓍龟诱,年惊弟侄催。磨铅惭砥砺,挥策愧驽骀。玉管能喧谷,金炉可变灰。应怜费思者,衔泪亦衔枚。

青青九锁山,步步听潺湲。雨重精神倦,云深意绪閒。禽声依石树,泉溜出岩关。落落仙踪在,何能见大还。

谁欤觅我更贻诗,欲报翻惭思苦迟。自古结交真有道,可能随俗似凡儿。功名有命宁须此,贫贱从吾欲怨谁。我亦与君俱白发,世间冷暖要当知。

朝空笭箵去,暮实笭箵归。归来倒却鱼,挂在幽窗扉。但闻虾蚬气,欲生蘋藻衣。十年佩此处,烟雨苦霏霏。

沉香亭北梦魂赊,惊见祥云七宝车。穷孟尝君空好客,病维摩老不禁花。

槁项疲农病夏畦,喜闻烟雨四天垂。旋寻秔稻供糜粥,惊见新香玉满匙。

生长江湖狎钓船,跨鞍塞上亦前缘。云埋废苑呼鹰处,雪暗荒郊射虎天。醪酒芳醇偏易醉,胡羊肥美了无膻。扬州虽有东归日,闭置车中定怅然。

眷言怀隐逸,辍驾践幽丛。白云飞夏雨,碧岭横春虹。草绿长杨路,花疏五柞宫。登临日将晚,兰桂起香风。

地里光图谶,樵人共说深。悠然想高躅,坐使变荒岑。疏凿因殊旧,亭台亦自今。静容猿暂下,闲与鹤同寻。转旆驯禽起,褰帷瀑溜侵。石稀潭见底,岚暗树无阴。跻险难通屐,攀栖称抱琴。云风开物意,潭水识人心。携榼巡花遍,移舟惜景沈。世嫌山水僻,谁伴谢公吟。

越鸟忧兄行不得,蜀禽劝客不如归。何如听此提壶语,美酒沽来总息机。

寒士百葅食藉佳,敢比八珍五侯家。分甘长贫体生粟,谁能一饱面发霞。自羹青菘烧芦菔,更杂石耳相天花。愿留佳士宿清昼,细引炉香深炷茶。

云表金茎珠璀璨。当日投怀惊玉燕。文章议论压西癰,风流姓字翔东观。紫皇嗟见晚。祥麟五色留金殿。大江西,铜章墨缓,暂尔烦君绾。十二金钗扶玉盏。锦瑟摐摐随急管。兽炉动彩云高,秋声拍碎红牙板。趣君归翰苑。莱衣焕烂潘舆稳。任方瞳,从今看到,弱水波清浅。

魄散魂飞。

东谷生涯彻骨贫,烦君说与了师兄。一从凤宿龙巢后,宝殿无人步月明。

秋水遥岑。妆淡情深。尽道教、心坚穿石,更说甚、官不容针。霎时间,雨散云归,无处追寻。小楼朱阁沈沈。一笑千金。你共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桃心。最难忘,小院回廊,月影花阴。

德耀梁鸿两不凡,闺中桂影醉同看。却怜当夜鄜州月,空咏清辉玉臂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