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李攀龙的《四时子夜歌(其五)》
拼音和注音
tíng hán míng yuè guāng , xī shuài rù chuáng yǔ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明月:1.明朗的月亮。2.指明珠。
月光:月亮的光芒。
蟋蟀: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业有害。也叫促织,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原诗
庭含明月光,蟋蟀入床语。
独自理寒衣,秋风动砧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