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隐纪咏·易容轩

世界无非我,心怀即是天。
玉堂并草舍,何地不安然。

作品评述

《桂隐纪咏·易容轩》是宋代张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界无非我,心怀即是天。
玉堂并草舍,何地不安然。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作者倡导个人内心的坚定和独立,认为世界本身就是由个体的心灵所构成的。只要心怀坦然,内心世界安宁,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宁静和满足。

赏析:
《桂隐纪咏·易容轩》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人的内心自由和心灵力量的思考。首句“世界无非我,心怀即是天”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的认知。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由每个人的内心构成的,每个人的心灵都在构筑这个世界的面貌。这种思想与宋代文人的内心追求和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

接下来的两句“玉堂并草舍,何地不安然”进一步强调了心灵的力量。无论是宏伟的玉堂还是简陋的草舍,只要心怀安宁,都能在任何环境中得到满足和平静。这种内心的安定和满足源于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深远的哲理,赞美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独立精神。通过与自然环境的对比,诗人强调了内心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归宿和安宁之地。整首诗词以自我意识和内心追求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内心自由和力量的思考和赞美。

作者介绍

张镃(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渡后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俊曾孙。以廕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爲司农少卿,因预杀韩侂胄密谋,爲史弥远所忌,一再贬窜。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镃藉父祖遗荫,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构园林于南湖之滨。曾先后从杨万里、陆游学诗,并多倡和。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卷(其中诗九卷)。事见《诚斋集》卷八一《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二、一五、二○。 张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及清干隆鲍廷博校刻本(简称鲍校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诗词推荐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何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女伴新晴喜晒衣,老人閒步览春晖。隔篱一树桃花发,初见今年粉蝶飞。

满城风雨近重阳,小院更凄凉。遥想东篱山色,今年花为谁黄。何妨载酒,登高落帽,物外徜徉。都把渊明诗思,消磨□□□□。

彼美夜光喻,益之新甫名。纍纍云际艳,皎皎月中英。勿诮素为绚,相期隆德声。

满池春水何人爱,唯我回看指似君。直似挼蓝新汁色,与君南宅染罗裙。

乱蝉声里夕阳村,野寺荒凉竹映门。汩汩溪流新过雨,芃芃禾稼已平原。老僧不省论诗句,初月犹能共酒樽。莫为奔驰起归兴,东西南北一乾坤。

客愁无次第,川路重辛勤。藻密行舟涩,湾多转楫频。薄游空感惠,失计自怜贫。赖有汀洲句,时时慰远人。

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

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

德行谁能冠四科,将兴将废道云何。百年诗酒晋元亮,万世功名汉伏波。高枕林泉闲梦少,出门风雨落花多。人生转眼荣枯易,未必金章胜绿蓑。

昊天降康,云何以报。期谋斯惟,雍雍灌观。身之洁兮,神斯来止。神之享兮,民斯福矣。

罗结同心柳带青,碧桃香里记将迎。春风重到凭栏处,肠断江楼不忍登。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小疾载卧舆,独饮亦薄醉。朝离战平馆,午过白塔市。清寒正宜嬾,摇兀更益睡。所嗟下程早,不得究此味。忽忆从军时,雪夜驰铁骑。壮心谁复识,抚事有余愧。

西湖万顷荷,护以堤千丈。应诏待新辞,无为恋盆盎。

青衫往事几经秋,白首重来忆旧游。今夜台城无限月,更凭樽酒豁羇愁。

玉妃夜宴瑶池冷。翩然飞下霓旌影。天阔水云长。风飘舞袖香。姑山人似旧。清压红梅瘦。同赁玉阑干。光摇银海寒。

忆昔端平典册新,三麻九制笔如神。内庭唤作真学士,晚辈推为老舍人。垂死遗言尤苦口,平生谏疏最婴鳞。建功不作于潜死,谁为君王说厚伦。

门前柿叶已堪书,弄镜烧香聊自娱。百世窗明窗暗里,题诗不用着工夫。

师离水动王侯,心印光潜麈尾收。碧落雾霾松岭月,沧溟浪覆济人舟。一灯乍灭波旬喜,双眼重昏道侣愁。纵是了然云外客,每瞻瓶几泪还流。佛日西倾祖印隳,珠沈丹沼月沈辉。影敷丈室炉烟惨,风起禅堂松韵微。只履乍来留化迹,五天何处又逢归。解空弟子绝悲喜,犹自潸然对雪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