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溪停舟

树古半成槎,溪边庆贺斜。
寒林欲无路,小坞不多家。
去客背流叶,停舟见暮鸦。
朝朝省秋水,频减一痕沙。

作品评述

《括溪停舟》是宋代诗人赵汝迕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括溪停舟

树古半成槎,
溪边庆贺斜。
寒林欲无路,
小坞不多家。
去客背流叶,
停舟见暮鸦。
朝朝省秋水,
频减一痕沙。

中文译文:

停舟在括溪,
树木古老,船桨尚未完成。
溪边的欢呼倾斜。
寒冷的林中似乎没有通路,
只有少数的小坞才有人家。
离去的客人背着流落的叶子,
停船时看见暮色中的乌鸦。
每天早晨都观察秋水的变化,
频繁地减少一条痕迹沙。

诗意和赏析:

《括溪停舟》描绘了一个安静而寂寥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生活变化的思考。

诗中的括溪是一个静谧的溪流,树木古老,船桨尚未完成,显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溪边的庆贺声,倾斜的喧嚣,可能是人们庆贺或喜悦的声音,但这种庆贺与寂静的溪流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形容寒林欲无路,小坞不多家,表达了寂静的环境中人烟稀少的景象,与繁忙喧嚣的世界形成了对比。离去的客人背着流落的叶子,停船时看见暮色中的乌鸦,揭示了岁月的更迭和离别的情感。

朝朝省秋水,频减一痕沙,诗人每天早晨都观察秋水的变化,频繁地减少一条痕迹沙,这种观察的行为暗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生活变化的思考。

整首诗以寂静和静谧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生活变化和人世间的淡然态度。诗中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给人以静谧、思考和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对时间、生活和人情的思考。

诗词推荐

秋浦亚卿颜叔子,谯都中宪老桑门。如今柳巷通车马,唯恐他时立棘垣。

故老田居好是闲,无端荐起列鸳班。一朝谪去上阳堡,始悔从前躁出山。

自愧身无济世才,茅齐高卧白云隈。堂堂玉立窗前竹,叠叠前铺砌上苔。白鸟去边春日暮途穷落,青山断处晚潮来。逢人不必言时事,共把情怀对酒开。

手弓皆是虎狼才,巡徼宁无去复来。倏去倏来无滞迹,蝗螟虽过不为灾。

龙蟠虎踞秣陵城,甬上苍官亦强名。独占高峰傲千古,夜深月照落潮声。

祗牙有常,惟神无方。回飚整驭,垂休降祥。

西湖不近上林隈。问江梅。定谁栽。莫是冥鸿,衔子远飞来。紫陌游人多不识,但惊看,青天霁,一树开。独有使君怜寂寞,为持杯。能几回。玉纤横管东风外,落日楼台。不恨明朝,飞雪满苍苔。恨杀南溪调鼎手,恐迟暮,到而今,霜鬓催。

双旌暮卷小舂容,画栋云生笑语中。但觉山光侵酒绿,不知日脚染溪红。控临缥缈疑无地,指点虚无欲驭风。谁遣玉蟾催骑吹,归来人影在朦胧。

醉阅东风百种花。醒来长悔误随车。须知绿幕黄帘底,别有春藏姚魏家。空想像,剩惊嗟。梦云从此漫天涯。二年得趁花前约,潘鬓缘愁恐更华。

精蓝负东岑,奇石护山麓。嵁岩如车轮,一镜方黛蓄。沉沉不动容,澹{左氵右颓}立山木。日射翠气浮,游鳞翻寸玉。泉边群石润,净映僧房绿。庐阜势相高,鱼龙争起伏。奇章昔好此,忽弃不见录。青丛晚花明,涧草幽气馥。树深春去远,景至夏方燠。此地风长清,萧萧似秋肃。南来眇万

棋废机心息,书捐美睡多。客来时淡话,酒後亦高歌。甚欲江湖去,无如老病何!平羌半轮月,依旧照渔蓑。

河流决崑崙,微禹其为鱼。龙门虽已凿,犀栧孰可踰。老翁被发鬓如丝,临流欲渡将何之。妪止翁留翁勿渡,翁不妪从舍之去。中流凭一壶,意谓千金俱。一壶势莫支,千金沦其躯。壶兮壶兮翁之{左祟右},鼍吼鲸吞方得意。曲终哀怨写箜篌,邻女为君双堕泪。

年年春色先摧柳,万紫千红次第开。零落墙阴人不问,只怜残雪一株梅。

清修二师持远徒,麻衣草座深山居。心如莲花不着水,身似孤云行太虚。记得茅堂明月夕,同汲寒泉煮白石。多年不见拟相寻,秋风落叶迷行迹。

黎明走苍山,千仞势如削。北斗挂西巅,徘徊久未落。驿道转岩肩,人烟聚岑脚。太虚交昏旦,颢气自喷薄。阳光排暗升,阴氛值明卻。翔禽散乔卉,啼狖思空壑。逢隈雾尚屯,投险泉争躍。生平好山意,每遭事婴缚。安得乘冷风,穷跻叩寥廊。

冷落秋风宅一区,悲歌岂为食无鱼。去来军马潜窥伺,出没神奸未扫除。许国有心虽感激,济时无路谩欷嘘。何当成就周宣业,再勒岐阳石鼓书。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江上悲风起白波,山中芳草奈愁何。紫菱青荇鲛人舞,翠藟苍藤木客歌。旷野烟尘迷虎兕,长亭泥泞没骊亹。浊河日夜东流去,肠断霓旌影馺娑。

百计经营夜负舟,仓皇谁趣渡瓜洲。若非绐虏成宵遁,哭死界河天地愁。

於已搜寻臧善,虑思绝泯为先。减财节色保丹田。对景须行方便。老幼自然有禄,且休苦苦孜煎。放开一朵白花莲。管取西江月现。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