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代蜀客吟

身狎吴儿家在蜀,春深屡唱思乡曲。
峨眉风景无主人,锦江悠悠为谁绿。

作品评述

《吴中代蜀客吟》是唐代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表达了身在吴中的蜀客思乡之情,描绘了峨眉山和锦江的美景,同时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

身狎吴儿家在蜀,
春深屡唱思乡曲。
峨眉风景无主人,
锦江悠悠为谁绿。

诗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了一个身处吴地的蜀客的心情。蜀客指的是来自蜀地(即今天的四川)的人,他们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故乡,流落到了吴地(即江苏、浙江地区)。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吴儿"指的是吴地的人,而"蜀客"则是指来自蜀地的人。诗人以自身为例,表达了蜀客们在异乡思念故乡的心情。

第一句"身狎吴儿家在蜀",表明了诗人身处吴地,而思念的对象是故乡蜀地。"狎"字表示驻留、居住,诗人用"狎"一词强调了自己已经在吴地居住了一段时间。

第二句"春深屡唱思乡曲",通过描绘春天的深度,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思乡曲"指的是蜀客们常常唱的关于思乡的歌曲,这里是用来象征蜀客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峨眉风景无主人,锦江悠悠为谁绿",通过描绘峨眉山和锦江的景色,凸显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之感。"峨眉风景无主人"表达了这片美丽景色没有真正的主人,而诗人作为蜀客,无法拥有这片土地的归属感。"锦江悠悠为谁绿"则突出了锦江的绿意,但诗人不禁思考这片江水是为谁而流,是否有人真正欣赏这美景。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蜀客在异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抒发内心的感受,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渴望回到故土的情感。

作者介绍

施肩吾,字希圣,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西山集》十卷,今编诗一卷。

诗词推荐

玉钩清晓上帘衣。香雾湿春枝。余寒逗雨,罗裙无赖,重暖金猊。柳边谁寄东风缆,流水只年时。无人为记,天涯归思,梁燕空飞。

下营依遁甲,分帅把河隍。地使人心恶,风吹旗焰荒。搜山得探卒,放火猎黄羊。唯有南飞雁,声声断客肠。归去是何年,山连逻逤川。苍黄曾战地,空阔养雕天。旗插蒸沙堡,枪担卓槊泉。萧条寒日落,号令彻穷边。虏寇日相持,如龙马不肥。突围金甲破,趁贼铁枪飞。汉月堂堂上,胡云

节物休惊木叶催,相逢佳节兴悠哉。尊如北海聊同醉,菊傍东篱也自开。乌帽任教吹脱落,紫萸仍得看徘徊。诸君合有登高赋,为继当年戏马台。

捣麝成尘,薰薇注露,风酣百和花气。品重云头,叶翻蕉样,共说内家新制。波浮海沫,谁唤觉、鲛人春睡。清润俱饶片脑,芬E661半是沈水。相逢酒边花外。火初温、翠炉烟细。不似宝珠金缕,领巾红坠。荀令如今憔悴。消未尽、当时爱香意。烬暖灯寒,秋声素被。

三仙一一驾红鸾,仙去云闲绕古坛。炼药旧台空处所,挂衣乔木两摧残。清风岭接猿声近,白石溪涵水影寒。二十四峰皆古隐,振缨长往亦何难。

兀坐铃斋困郁蒸,举头忽见月华明。兴来策杖园中去,聊复寻山听水声。

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圆时。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春光不肯留,风雨催将去。红逐故园尘,绿满江南树。阴晴寒食天,寂寞西郊路。芳草织新愁,怅望人何处。

幸有平生古战场,不妨高卧到羲皇。一朝冀北空凡马,须信骅骝道路长。

早持坚白论,晚踏软红尘。明逸并夷甫,初终似二人。

青原台成知几春,倚栏但爱江山新。那知遇事发奇秘,使君着眼惟忧民。鲁台当年有故事,首验云黄期岁美。凤翔仙伯记新亭,不志游观名雨喜。纷纷烟霭何足祥,丰年上瑞不可忘。江头白粲连万樯,賸与官家实太仓。

边关本是苦寒地,况复严冬入虏乡。一带土河犹未冻,数朝晴日但凝霜。上心固已推恩信,天意从兹变燠暘。最是使人知幸处,轻裘不觉在殊方。

林外啼禽自往还,风前诗客倚栏干。小园门锁黄昏月,耿耿幽姿半夜寒。

暖露滋瑶草,轻飚动碧篁。龙蟠知岁月,鹤唳识风霜。凿谷通仙径,穿岩辟洞房。回看城阙近,禁树晚苍苍。

西昌阀阅推曾氏,夫子家居仍旧溪。我政结亭临水际,君行谁与共攀跻。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陇头流水急。水急行难渡。半入隗嚣营。傍侵酒泉路。心交赐宝刀。小妇裁纨素。欲知别家久。戎衣今已故。

一屋堆鞋笑领军,人间沧海几扬尘。卷舒不与心为累,琪树瑶林别有春。

莺寒未报宫花发,风暖还催腊雪销。欲识春来自何处,先从天上斗回杓。

白头浪裹叶舟轻,全靠樯桅寄死生。唯有青山无一事,不忧风雨不忧晴。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