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李攀龙的《铙歌(其十五)上邪》
拼音和注音
rì yuè chū rù cāng hǎi zhōng , dù rén zhī zi nán wei gō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日月:1.谋生之道,生存。2.天体,即太阳和月亮。
沧海: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难为:(动)①为难:她不愿意去,那就别再~她了。②多亏;亏得(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你想得周全。③客套话,用于请人做事:这件事只好~你亲自去一趟了。
出入:(动)出去和进来:~口|~请出示证件。②(名)(数目、语句)不一致;不相符:数目~较大|情况跟事实有~。③(名)支出和收入:~相抵。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原诗
上邪。我欲与君同心,乐以不可禁。
相思绍缭,谗言罔极,大驾六龙处天侧。
日月出入沧海中,妒人之子难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