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岭

东墙才过午,写此此君真。
日翳倏无迹,云开俄有神。
因缘咸自尔,形似竟谁亲。
笔墨有非伪,天公恐笑人。

作品评述

《见墙间竹影拟而画之终不近也》是宋代诗人郭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墙才过午,写此此君真。
日翳倏无迹,云开俄有神。
因缘咸自尔,形似竟谁亲。
笔墨有非伪,天公恐笑人。

诗意:
诗人在午后刚刚越过东墙,写下了这首诗。阳光的影子瞬间消失不见,而云彩却突然显现出神奇的形态。形象似真,但却难以确定是谁的真实模样。诗人认为自己的笔墨没有虚假之处,但天地间的神明却可能会嘲笑人类的努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诗人通过描述东墙的景象,表达了一种转瞬即逝的美好和神秘感。阳光的翳影消失得如此迅速,而云彩却又突然出现,给人以意外和惊喜。这种景象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使得诗人感叹人与自然之间的因缘关系,以及形象的真实性。

诗人提到自己的笔墨没有虚假之处,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坚持真实的态度。然而,他也意识到天地之间的神明可能会对人类的努力产生嘲笑。这种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神明的关系的思考,体现了宋代诗人常常关注的主题,即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微妙关联。

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凸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真实追求。这种真实性的追求与对人类努力的嘲笑构成了一种对比,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微妙的意境。

作者介绍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幽人自爱山中宿,又近葛洪丹井西。窗中有个长松树,半夜子规来上啼。

山榴逼砌栽,山火一团开。尽日风兼雨,春渠拥作堆。

索再三终不可见。虽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忄妻恻。张窃听之,求之,则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俄以文谓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崔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今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始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有

怕见秋深秋又深,青灯白发厌愁霖。百年剩几重阳日,万事都无一称心。自揣老怀饶感慨,可须佳节强登临。在陈自郐哦韩句,敢望空罍有浊斟。

传呼稳凭筍舆行,喜见漫山麦浪平。道上老农皆好语,年来瘦地有新耕。草深黄犊阳坡暖,雨过青蒲野水生。桃李阴中春事好,田家鸡犬亦欢声。

圣代务平典,輶轩推上才。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揽辔隼将击,忘机

夜月透灵犀,寒光吞老蚌。如是转法轮,平沉乎万象。

作麽生,是什么。狮子当门,猛虎据坐。千人万人,一个半个。石火电光中,掣断黄金锁,拟议依然还蹉过。

梁李久乐祸,自焚岂非天。两鼠斗穴中,一胜亦偶然。谋初要百虑,善后乃万全。庙堂选世将,范氏真多贤。仁风被宿麦,绿浪摇秦川。号令耸毛羽,先声落虚弦。我家天一方,去路城西偏。投竿困障日,卖剑行归田。赠君荆鱼杯,副以蜀马鞭。一醉可以起,毋令祖生先。

昆明池里跃金鳞,怒目扬鬐不露身。想是龙门曾点额,至今羞见钓鳌人。

像阁岧峣出翠阴,有人凭槛看嵩岑。方袍更语闽天旧,且取归心付佛心。

麦长绿须桑蕾黄,百禽调舌百花香。今年笑里逢春色,笑里逢春有几场。

古货自难买,良工徒苦心。谁能明致力,于此是知音。门第成乖隔,江湖阻滞淫。寄书因有使,还得附微吟。

畦资搰搰功,爨藉丁丁力。但取茅盖头,不嗟家立壁。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临行特地扬家丑,带累傍人满面惭。霹雳一声云雨散,至今父子未相谙。

羞见鉴鸾孤却,倩人梳掠。一春长是为花愁,甚夜夜、东风恶。行绕翠帘珠箔。锦笺谁讠乇。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薄。

江南季冬月,红蟹大如l4.湖水龙为镜,炉峰气作烟。

萧帝倾心向佛家,谩言天女坠天花。芦僧一叶横江去,回首梁园日脚斜。

薄似蒲葵质更圆,忽疑明月落尊前。南堂暑气生烦浊,一座清凉直几钱。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