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

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
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
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
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作品评述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说这石刻肖像只是肤寸之像,它胜过了神妙的天人。它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暗中扶助世间的贤者。尽管身体微小,却需要保护;眼睛明亮,照耀着众多先贤。这石刻像并不仅仅是为了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位于荥阳的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石刻像。苏辙通过描写石刻像的特点和寓意,表达了对这两位帝王的崇敬和敬意。

首先,苏辙反驳了有人认为石刻只是肤浅形象的观点,强调石刻像胜过了凡人,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是对李渊和李世民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卓越的品质的赞美。

其次,苏辙指出石刻像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扶助世间的贤者。这展示了李渊和李世民的仁德之举,他们致力于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并提携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接着,苏辙描述了石刻像的微小身体需要被保护,明亮的眼睛照耀着众多先贤。这象征着李渊和李世民的谦逊和睿智,尽管他们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并受到前人的启发和指引。

最后,苏辙强调这石刻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这表明苏辙认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人的成功,是历经坎坷和考验后得到的结果。

赏析: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对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崇敬和敬意。通过描绘石刻像的形象和寓意,苏辙将他们塑造成伟大的君主和仁德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有出色的统治能力,还关心百姓的疾苦,推崇贤能,具备谦逊和睿智的品质。

这首诗词通过对石刻像的描绘,以及对李渊和李世民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尊崇之情。它也强调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历经考验的重要性,将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与个人的成功区分开来,彰显了他们作为伟大君主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说这石刻肖像只是肤寸之像,它胜过了神妙的天人。它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暗中扶助世间的贤者。尽管身体微小,却需要保护;眼睛明亮,照耀着众多先贤。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位于荥阳的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石刻像。苏辙通过描写石刻像的特点和寓意,表达了对这两位帝王的崇敬和敬意。

首先,苏辙反驳了有人认为石刻只是肤浅形象的观点,强调石刻像胜过了凡人,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是对李渊和李世民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卓越的品质的赞美。

其次,苏辙指出石刻像渴望医治众生的病苦,扶助世间的贤者。这展示了李渊和李世民的仁德之举,他们致力于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并提携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接着,苏辙描述了石刻像的微小身体需要被保护,明亮的眼睛照耀着众多先贤。这象征着李渊和李世民的谦逊和睿智,尽管他们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并受到前人的启发和指引。

最后,苏辙强调这石刻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报成功,更是应该经历劫难的因缘。这表明苏辙认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人的成功,是历经坎坷和考验后得到的结果。

赏析: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对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崇敬和敬意。通过描绘石刻像的形象和寓意,苏辙将他们塑造成伟大的君主和仁德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有出色的统治能力,还关心百姓的疾苦,推崇贤能,具备谦逊和睿智的品质。

这首诗词通过对石刻像的描绘,以及对李渊和李世民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尊崇之情。它也强调了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历经考验的重要性,将李渊和李世民的功绩与个人的成功区分开来,彰显了他们作为伟大君主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赞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窗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觉,更容残梦到江南。

音书人事本萧条,广论何心续孝标。应是有情无着处,春风蛱喋忆儿猫。

问君心印作何颜,影现千潭印万山。夜静画楼吹玉管,声声相应绝遮栏。

楚都陈迹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不作偷生渡江计,可须千里更西来。

书法光芒晋永和,后来摹写不胜多。考论又得桑夫子,兰渚风流转不磨。

夏雨轰轰断霉,新蝉已噪庭槐。不晓阿香何意,故将车子频推。

怜师真达者,于世了无求。万事沤起灭,一身云去留。楼台金地古,风雨玉泉秋。安得超尘网,相从物外游。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愁与诗相似,能令须发新。意清尘不没,道直事多屯。水石惟宜夏,田桑独致贫。不除闲懒性,前世必僧身。

正朔奄奄一脉垂,不多文物迭兴衰。菰芦等是偏方士,尔尚生逢六季时。

远水西来抱鹿头,山前草木带霜秋。黄花雅意撩诗兴,红叶端能寄别愁。日月奔驰双转毂,江湖漂荡一轻鸥。干戈未戢中兴沸,蹴被空怀祖豫州。

旋披荆棘入山来,洞口晴烟翳不开。试问真人竟何处,他年相就谒蓬莱。

江城郁郁春草长,悠悠汉水浮青光。杂英飞尽空昼景,绿杨重阴官舍静。此时醉客纵横书,公言可荐承明庐。青天诏下宠光至,颁籍金闺征石渠。秭归山路烟岚隔,山木幽深晚花拆。涧底红光夺火燃,摇风扇毒愁行客。杜鹃啼咽花亦殷,声悲绝艳连空山。斜阳瞥映浅深树,云雨翻迷崖谷间。

相见又相别,无言感倍兴。诸峰微下雪,一路独行僧。午饭烟村磬,宵吟石屋灯。他方人请住,又得继南能。

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扰扰征人相顾语,萧萧落木不胜秋。

野思不可收,瞥若孤云生。船头插芳草,閒踏飞花行。春江摇夕阳,绿波鳞鳞明。更欲待潮归,高城闻鼓声。

十年官不进,敛迹无怨咎。漂荡海内游,淹留楚乡久。因参戎幕下,寄宅湘川口。翦竹开广庭,瞻山敞虚牖。闲门早春至,陋巷新晴后。覆地落残梅,和风袅轻柳。逢迎车马客,邀结风尘友。意惬时会文,夜长聊饮酒。秉心转孤直,沈照随可否。岂学屈大夫,忧惭对渔叟。

貌古神疏画本难,因师心妙发毫端。无功可上凌烟阁,留取云山静处看。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