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出书

海内昔凋瘵,天网斯浡潏。
龟灵启圣图,龙马负书出。
大哉明德盛,远矣彝伦秩。
地敷作乂功,人免为鱼恤。
既彰千国理,岂止百川溢。
永赖至于今,畴庸未云毕。

作品评述

《洛出书》是一首唐代诗词,诗人是萧昕。诗词内容主要描绘了古代的盛世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盛世和人民幸福的向往和祝愿。

诗中使用了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以表现出盛世的光景。诗首两句“海内昔凋瘵,天网斯浡潏”,通过借用“海内”和“天网”这样宏大的形象,意味着国家兴荣和文化繁荣的恢弘场景。接下来的两句“龟灵启圣图,龙马负书出”,则是借用龟和龙马这两种神奇的动物,象征着智慧和勇气,表示国家发展与繁荣的启示。

接下来的两句“大哉明德盛,远矣彝伦秩。地敷作乂功,人免为鱼恤。”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赞美和对人民幸福的祝愿。诗人认为这种盛世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仁德和道德的规范被普遍遵循,政府善于治理,使得人民不再受苦。

最后两句“既彰千国理,岂止百川溢。永赖至于今,畴庸未云毕。”形象地表达了对这种盛世的延续和希望。诗人认为这种盛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好的局面会一直持续下去,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灵活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盛世和人民幸福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盛世的来临是需要良好的道德和善治的政府。这首诗词的诗意深邃,赞美充满力量和希望,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推荐

翼翼兮新宫,兰櫋兮枅桂,气总总兮高灵下队。君视入弦兮昔何殊于弃屣,今复何有兮一席之壝。惠我吴人兮曷日以弭。吁嗟君来兮我心则喜,君来不来兮我忘食事。

云,三秋桂子,山名载于图经,余顷为郡掾,尝见之晦庵老子修行久。问禅金粟曾回首。截竹是禅机。吹破粟玉枝。西湖秋好处。承得昭阳露。香透月轮低。来薰打坐时。

云轻日淡天津暮,风急林疏洛水秋。独步独吟人莫会,时时鸥鹭下汀洲。

杳杳羊车转掖庭,夕阳亭上北风腥。纷纷羔膻趋河洛,为见深宫竹叶青。

入门又到门,到门戟相对。玉箫声尚远,疑似人不在。公子厌花繁,买药栽庭内。望远不上楼,窗中见天外。此地日烹羊,无异我食菜。自是愁人眼,见之若奢泰。

楼面自东如择对,景随楼面若相会。眼前献状有龙头,脚底乘机可鹏背。从跻百里东风中,起望长安马首东。府寺有人能北事,乾坤无处不东风。

每吟富贵他人合,不觉汍澜又湿衣。万里日边乡树远,何年何路得同归。

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般涉调西阁名臣奉诏行。南床吏部锦衣荣。中有瀛仙宾与主。相遇。平津选首更神清。溪上玉楼同宴喜。欢醉。对堤杯叶惜秋英。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

一逢又一别,来往几时休。处世皆名利,贪生去不留。善缘看似梦,恶事勿临头。如病心常怕,生前乐自由。

雨声不断垂檐竹。清歌唤起清眠熟。洞户有余花。同倾细细霞。酒行如过雨。雨尽风吹去。吹去复盈杯。一春能几回。

明光宫高丽鳷鹊,三声朝鸡报宫钥。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外斗量无处著。归来日晏仆亦痡,豪芒饱暖归妻孥。岂无道德绚烂者,意作霖雨言为谟。何人著眼高蓬荜,强仕之年发如漆。便抽手版挂衣冠,把住穷愁甘似蜜。人言讲退诚两涂,退者真智进者愚。要当程力之所底,未省逸路排轻车。

赶退日中鸟,捉取月中兔。便著晶光覆了身,金马住。方是重阳做。交位显真功,换质成真趣。到此还知自在游,玉马去。走入云霞路。

阿母蟠桃下记春。长沙星里寿星明。金花罗纸新裁诏,具叶傍行别绶经。同龙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明年今日称觞处,更有孙枝满谢庭。

片石亡来岁月深,昔时来觅到如今。谁知只在家山裹,枉费工夫到处寻。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十家有忠信,江夏可无之。政苦寄卖友,忽闻衡说诗。饥蒙青(左饣右迅)饭,寒赠紫陀尼。酬报矜难巧,深慙陆与皮。

庄上吃油糍,鬼精魂罢休拈弄。雁影沉寒水,穷伎俩何用施呈。虽云博饭栽田,何似归堂向火,静悄悄,暖烘烘。不劳共话无宾主,衲被蒙头号万境空,死水何曾有活龙。

玉姝眉黛翠连娟,弄翰闲题小碧牋。人世愁多无著处,故应分与蕊宫仙。

正月虎,七泽阴风无避处。少年射杀白额归,二十一岁赐旗鼓。二月兔,翰墨功名归四杜。中山毛遂定从还,十九上客谁复数。三月龙,定力降来一钵中。升腾便欲致云雨,十六开士观云风。四月蛇,九蛇相辅成晋家。屈原离骚二十五,不及之推死怨嗟。五月马,十五国风多咏写。汉将西极

英英艺祖,出震承乾。握图抚运,卜祚延年。衣冠在庙,威灵在天。永锡无疆,子孙保焉。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