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李攀龙的《寄赠元美四首(其一)石耳》
拼音和注音
hán yán zhāi ěr shí léng céng , xià yǒu bō tāo qì yù zhē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耳石:耳石ěrshí∶脊椎动物的内耳或无脊椎动物的听泡中的一种石灰质结石,在许多真骨鱼中尤为显著,形成坚硬的体质,在大多数较高等的脊椎动物中则为石灰质小耳沙块物质∶脊椎动物的耳石或耳沙。
崚嶒:1.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2.高耸突兀。3.比喻特出不凡。4.指高峻的山。5.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
波涛:(名)大波浪:~汹涌。[近]波澜。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原诗
寒岩摘耳石崚嶒,下有波涛气郁蒸。
知汝清齐常自爱,不当持供五湖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