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民朝谒建隆寺二次用写望试笔韵

荒台残垒旧名邦,曾说王师此受降。
西汉衣冠拜原庙,五天龙象护经窗。
蜀冈井味人犹品,隋帝宫基阙尚双。
自古兴亡不须问,风铃闲听响幡幢。

作品评述

《和张民朝谒建隆寺二次用写望试笔韵》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荒台残垒旧名邦,
曾说王师此受降。
西汉衣冠拜原庙,
五天龙象护经窗。

这首诗词以建隆寺为背景,描绘了寺庙的壮丽景象和历史背景。荒台残垒指的是寺庙周围的残垣断壁,旧名邦则指的是寺庙的古老名字。诗人提到过去曾有王师在此地接受降服,暗示了寺庙的庄严和历史渊源。

诗中还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西汉衣冠拜原庙指的是西汉时期的人们穿着盛装前来拜谒原庙,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五天龙象护经窗则描绘了寺庙内的经窗上雕刻的龙和象,象征着守护佛法的力量。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一些历史遗迹。蜀冈井味人犹品指的是蜀地的泉水,人们仍然品味着它的美味。隋帝宫基阙尚双则指的是隋朝皇帝的宫殿和阙楼,仍然保存完好。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传承。

最后两句“自古兴亡不须问,风铃闲听响幡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淡然态度。诗人认为,历史的兴衰变迁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多追问。他在闲暇时聆听风铃的声音,观赏飘扬的幡幢,感受着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美好。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建隆寺的景象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以淡然的态度看待历史的变迁,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诗词推荐

昔别如飞蓬,飘荡随所适。那知十六载,卮酒对今夕。渺然思旧游,间不容一息。百年讵几何,会事难屡得。复古素恺悌,志行重金锡。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景游气高逸,洁荡谁与敌。下笔惊雷霆,龙蛇走屋壁。居然器业美,但有富贵逼。佗时绾金印,羁束愈愁寂。须穷今日欢,决意

饱见人间行路难,暂陪鵷鹭意先阑。集仙院床三题石,神武门前两挂冠。饥卧了无千里志,倦飞元怯九霄寒。客来莫笑蓬窗陋,若比巢居已太宽。

凌旦寻春处,莫言花未开。仙人碧玉馆,艳女紫云台。一醉连歌去,千金买笑回。风光已相待,数遣晓莺催。

琳馆屡青书带草,玺封荐捧紫芝泥。寅车暂此纡台绂,黄阁依前执命珪。表按山川袴襦内,劝农云水插秧齐。论毗国是惟公韪,令顺民心不曰卑。

唤应寻常谁不晓,及乎按剑总茫然。分明好个神仙诀,父子从来不许传。

雷霆绝响山陵起,三十六宫土花紫。委环遗佩总成尘,一抔黄土埋艳春。蓬科栖烟窜狐鼠,萧飒酸风迷楚雨。三更磷火作纱灯,冢上喽喽话红鬼。

湖山聚秀系斯文,汝更峥嵘瑞户门。嵩里是人夸宅相,慈溪之后有曾孙。书声自可怡重庆,家学何妨涨一源。远大相期吾耄矣,莫将苦语等閒言。

秋江未澄澜,秋声已先到。颇谢凉风吹客愁,何须落叶惊人老。古来此兴定何如,自愁不愁自倾倒。直尔相羊好远游,何不命驾归嵩丘。君乎不上三十六峰顶,只恐君家未是秋。

猗兰杳幽茂,深林自吹香。何必九畹滋,一枝有余芳。春锄斸寒烟,渺渺怀江湘。灵均恫未死,憔悴歌沧浪。

背郭才数里,深林溪四环。精庐于此建,寓舍即其间。我已成栖遁,君能数往还。故知交义厚,不与世情关。

五老横峰,二林云衲,自古洞天。喷玉龙飞,下三峡水,望香炉日奄霭,如起非烟。有个真人,拨云峰下,宴坐修真不记年。明廷诏,看龙翔凤翥,宸制奎篇。君臣际会诚难。耸翠阁、频颁宝墨鲜。众妙门皆向,微言显启,两朝天德,甘涌神泉。道化承平,应稽升举,且向人间寻有缘。掀髯

卧看山云起石根,意行随犬至前村。尘居自是无人识,何必移家上庙门。

野寺荒山涧水滨,古藤翠篠自摇春。僧閒晏坐无人到,内保禅心一味真。

临醮诸公戒行清。动天感应福非轻。壬润琼田农尽喜,秋成。*田珠长豆苗生。要报天恩崇道德,随缘知足莫相争。旦望焚香餐素膳,无憎。

未悟雄冠死结缨,昂然对峙只徒争。山头化作千年石,盛气飞憍不再萌。

熙辰礼备,济济雍雍。言奉斯册,重亲之宫。宫帷既敞,协气感通。皇仪亲展,寿祉无穷。

向来三又泣阳关,犹望归来肯自宽。今日重过更席处,却思人世别离难。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倒岳倾湫与麽来,小根魔子谩疑猜。神驹一跃三千界,空说门前下马台。

棕榈叶碎风索索,枇杷子熟烟冥冥。黄鹂三请我未出,白酒一樽君小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