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景文见寄

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作品评述

《次韵刘景文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淮上东来双鲤鱼,
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
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
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
醉后哀歌缺唾壶。

中文译文:
来自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巧妙地将书信传递过江湖。
细细观察,书信上的墨迹都显得瘦削,仿佛可以想象到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孤独和高洁。
这样的家庭风范是为了烈士而保留的,但是书生们的习气却无法摆脱。
不要因为老骥(老年的良驹)思念千里(远方),醉酒后唱出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寄托情感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象征着传递书信的重要角色,它们巧妙地承载着人们的思念和信息,跨越江湖传递。这一形象揭示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分离时的相思之情。

其次,作者通过细看书信上的墨迹,描绘了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形象。墨迹的松瘦象征着发信人的孤独和高洁,暗示着他们独立于世俗之外,追求内心的真实和高尚。这种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独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推崇。

接着,作者将烈士家风与书生习气进行对比。烈士家风代表了家庭的家训和价值观,它是为了烈士而保留的,体现了家族的崇高传统。然而,相比之下,书生们的习气却无法摆脱,暗示了社会习俗对于个人品性的影响和限制。

最后,作者劝告读者不要因为对远方的思念而忽略眼前的真实和重要。他用老骥思千里的比喻,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和思念,但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并不忘初心。醉后哀歌缺唾壶的描写,则是在形象化地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缺少激情和真实性的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于书信、家风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风貌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慨。它呈现了苏轼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具诗词《次韵刘景文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淮上东来双鲤鱼,
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
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
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
醉后哀歌缺唾壶。

中文译文:
来自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
巧妙地将书信渡过江湖。
仔细观察,墨迹都显得瘦弱,
想象掀起胡须的人仿佛是孤独的仙鹤。
烈士的家风就在这里安放,
书生的习气却难以摆脱。
不要因为老年良驹而思念千里,
醉酒后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幅意境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两条淮河上游的鲤鱼象征着传递书信的使者。它们巧妙地穿过江湖,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和信息。这个形象暗示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分离时的相思之情。

其次,通过细看书信上的墨迹,描绘了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形象。墨迹的瘦弱暗示了写信人的孤独和高洁,仿佛可以想象到他们掀起胡须时的形态如同孤独的仙鹤。这种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独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推崇。

接着,作者将烈士的家风与书生的习气进行对比。烈士的家风代表了家庭的家训和价值观,它是为了纪念烈士而保留的,体现了家族的崇高传统。然而,与此相对应,书生们的习气却难以改变,暗示了社会习俗对个人品性的影响和束缚。

最后,作者劝告人们不要因为对远方的思念而忽视眼前的现实和重要。他用老年良驹的想象来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但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忘初心。醉酒后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形象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缺乏激情和真实性的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书信、家风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启示。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圣主终朝勤万机,燕居专事养希夷。千门永书春岑寂,不用车前插竹枝。

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箱空。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塞翁。

开遍寒梅萼。正东皇、排酥砌玉,幻成楼阁。十万琼琚仙女队,来趁春光游乐。向醉里、玉簪轻落。零乱不知何处去,甚人间、一夜东风恶。吹起在,画檐角。参差向晓森如削。似吴姬、妆残粉指,向人垂著。好似西园笋瘦,红锦衤朋儿乍剥。且莫遣、儿童敲却。拟办羔儿香瓮酒,唤刘叉、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漫与东风作主人,栽培花草伴闲身。不辞伐竹成高架,收拾蔷薇一片春。

闻说年来更老成,清心寡欲厌纷纭。固知造物有深意,端享修龄看策勋。

去年今日凤山头,儿女团栾争劝酬。不及松江烟雨里,独搔华发一扁舟。

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春阴欲落雪,野气方升云。我游清颍尾,想见翠被君。古来聚散地,与子复言分。倦游安税驾,瘦田失归耘。独宿古寺中,荒鸡乱鸣群。送子以晓角,幽幽醒时闻。

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薄夜迎新节。当垆却晚寒。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竹叶裁衣带。梅花奠酒盘。年芳袖里出。春色黛中安。欲知迷下蔡。先将过上兰。

藜苋幽人室,丘园隐者居。一原青嶂合,万水绿阴疏。手把归田赋,腰县种树书。桑麻连轸秀,网罟人溪渔。

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挑锦字,记情事,惟愿两心相似。收泪语,背灯眠,玉钗横枕边。春夜阑,更漏促,金烬暗挑残烛。惊梦断,锦屏深,两乡明月心闺草碧,望归客,还是不知消息。孤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南浦情,红粉泪,争奈两人深意

夜月三杯色,晴荷十亩香。若教兴世念,不甚觉风凉。

书生穷无食肉相,老不能官犹崛强。一杯紫蕨江西羹,万户封侯犹未当。主人幕下三千士,谈王说伯如蜂起。日日椎鲜与击肥,厌饫腥膻饱而已。此生只愿吃此羹,坐看将军勋业成。金山乞取一片山,要看濈濈儿拳短,穷人更是知田汉。

偶驾鸡栖送客行,迢迢十里出关城。谁知小市萧条处,剩有丰年笑语声。聊借野风吹醉颊,更凭陂水濯麈缨。故庐想见春回近,邻曲家家已遍耕。

离宫路远北原斜,生死恩深不到家。云雨今归何处去,黄鹂飞上野棠花。

庭槐沐雨翻新翠。叠雪香罗初试。铃响彩旗天坠。忽报徐卿二。帘帏坐客欢声沸。脱紫须烦半臂。借问月娥知未。速长蟾宫桂。

春秧困深寒,夏穗仍愍雨。书来西江西,赤地扫瓜芋。墨数食指多,坐羞长袖舞。忧忧米如珠,南山采薇去。

雷出九地底,化为万鼓鼙。豕首柄石斧,剨然四海驰。夔{魁斗换虚}与罔象,辟除靡有遗。无私乃帝令,负雨多随之。苟能仆夷伯,何怨儿女为。

行秋遍历谷之阳,粲粲岩花竞晚芳。僧宇尽成金粟界,天风处处散天香。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