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景文见寄

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作品评述

《次韵刘景文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淮上东来双鲤鱼,
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
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
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
醉后哀歌缺唾壶。

中文译文:
来自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巧妙地将书信传递过江湖。
细细观察,书信上的墨迹都显得瘦削,仿佛可以想象到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孤独和高洁。
这样的家庭风范是为了烈士而保留的,但是书生们的习气却无法摆脱。
不要因为老骥(老年的良驹)思念千里(远方),醉酒后唱出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寄托情感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象征着传递书信的重要角色,它们巧妙地承载着人们的思念和信息,跨越江湖传递。这一形象揭示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分离时的相思之情。

其次,作者通过细看书信上的墨迹,描绘了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形象。墨迹的松瘦象征着发信人的孤独和高洁,暗示着他们独立于世俗之外,追求内心的真实和高尚。这种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独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推崇。

接着,作者将烈士家风与书生习气进行对比。烈士家风代表了家庭的家训和价值观,它是为了烈士而保留的,体现了家族的崇高传统。然而,相比之下,书生们的习气却无法摆脱,暗示了社会习俗对于个人品性的影响和限制。

最后,作者劝告读者不要因为对远方的思念而忽略眼前的真实和重要。他用老骥思千里的比喻,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和思念,但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并不忘初心。醉后哀歌缺唾壶的描写,则是在形象化地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缺少激情和真实性的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于书信、家风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风貌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慨。它呈现了苏轼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具诗词《次韵刘景文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淮上东来双鲤鱼,
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
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
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
醉后哀歌缺唾壶。

中文译文:
来自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
巧妙地将书信渡过江湖。
仔细观察,墨迹都显得瘦弱,
想象掀起胡须的人仿佛是孤独的仙鹤。
烈士的家风就在这里安放,
书生的习气却难以摆脱。
不要因为老年良驹而思念千里,
醉酒后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幅意境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两条淮河上游的鲤鱼象征着传递书信的使者。它们巧妙地穿过江湖,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和信息。这个形象暗示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分离时的相思之情。

其次,通过细看书信上的墨迹,描绘了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形象。墨迹的瘦弱暗示了写信人的孤独和高洁,仿佛可以想象到他们掀起胡须时的形态如同孤独的仙鹤。这种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独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推崇。

接着,作者将烈士的家风与书生的习气进行对比。烈士的家风代表了家庭的家训和价值观,它是为了纪念烈士而保留的,体现了家族的崇高传统。然而,与此相对应,书生们的习气却难以改变,暗示了社会习俗对个人品性的影响和束缚。

最后,作者劝告人们不要因为对远方的思念而忽视眼前的现实和重要。他用老年良驹的想象来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但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忘初心。醉酒后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形象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缺乏激情和真实性的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书信、家风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启示。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桂胜炉峰月,香飘字水春。姓名天下客,抱负洛中人。膴仁方三纪,徂年未六旬。循斋余售用,何必欢穷民。

太白狂歌一酒船,锦袍夜醉楚江边。此时应向剡中宿,逼耳清猿月满川。

休向中兴雪至冤,钱塘江上看涛翻。三征不起时贤议,九转终成道者言。绿酒千杯肠已烂,新诗数首骨犹存。瑶蟾若使知人事,仙桂应遭蠹却根。

沅水与湘水,合流俱洞庭。如何君于我,乃隔影与形。沧江鸥鹭野,深林兰蕙馨。含章斯发发,遂性逐冥冥。

十年三退卧吾庐,解组归来始定居。数亩家园荒杞菊,一池秋水拂龟鱼。临花对月难忘酒,咏古怀贤不废书。更欲两忘真俗累,逍遥常御白牛车。

久矣招渠不受催,忽然过我已佳哉。更于群玉峰峦里,拣得孤吟时节来。入竹叶间添茗供,点梅梢上献诗材。个般清绝今谁有,未必南湖此日开。

都无看花意,偶到树边来。可怜枝上色,一一为愁开。

湖边莫怪旧祠荒,士女何曾炷瓣香。赖是人心犹未泯,深衣迎奉入书堂。

往岁真人朝玉皇,四真三代住繁阳。初开九鼎丹华熟,继蹑五云天路长。烟锁翠岚迷旧隐,池凝寒镜贮秋光。时从白鹿岩前往,应许潜通不死乡。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濮上看垂钓。更风流、羊裘泽畔,精神孤矫。楚汉黄金公卿印,比著渔竿谁小。但过眼、才堪一笑。惠子焉知濠梁乐,望桐江、千丈高台好。烟雨外,几鱼鸟。古来如许高人少。细平章、两翁似与,巢由同调。已被尧知方洗耳,毕竟尘污人了。要名字、人间如扫。我爱蜀庄沈冥者,解门前、

西风吹藜藿,秋色满环堵。悲虫语窗月,阴蕊开夕露。门闲宾客少,鸟雀任散聚。杨甥时过我,论诗朝达暮。新茶磨细雪,甘井漱清乳。匆匆贫家饭,藜藿不满俎。颇言行有日,征艎下洛渚。喜汝将凤归,惊余发加素。老慵愁应接,儿女较口语。乐逢亲骨肉,情话到尔汝。先君外孙子,惟尔

城上一掊土,手中千万杵。筑城畏不坚,坚城在何处。莫叹筑城劳,将军要却敌。城高功亦高,尔命何处惜。

昨日天寒不成醉,今日天寒不成寐。醉迟得酒可强欢,寐少愁多亦频喟。紫竿苇炬闹荒城,役夫遥作鹳鸭鸣。拥衾高枕未云苦,熟听但觉令人惊。乌孙黄鹄飞不返,辽城白骨填未满。朔风萧萧吹成旗,居人何如去人远。丈夫无成霜满须,沙场万里星河疏。南墙诗翁穷据炉,北窗少年犹读书。

人幽宜眺听,目极喜亭台。风景知愁在,关山忆梦回。只言殊语默,何意忝游陪。连唱波澜动,冥搜物象开。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檐外长天尽,尊前独鸟来。常吟塞下曲,多谢幕中才。河汉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月待今宵满,秋空此夕中。与君俱客路,而我欠诗工。短发添新白,颓颜失旧红。波长嬉属玉,渚远怆宾鸿。

晓山日薄半春阴。烟暖柳拖金。满眼新晴,歌声妆影,悠荡碧云心。闲庭客散人归去,疏雨湿罗襟。楼阁濛濛,断虹明处,十里暮云深。

当日停辀古道傍,大言聊以解愁肠。只今老去还吴下,无复驱车走四方。

旋移桐树占高冈,更喜松筠翠作行。檐外参差见林影,门前溶漾足溪光。天涯留落还相识,地上经营岂太忙。好事肯来三径在,已添篱菊待重阳。

作诗不与作文比,以韵成章怕韵虚。押得韵来如砥柱,动移不得见工夫。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