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宋之问

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
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兮象欲纷。
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
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

作品评述

《答宋之问》

时已深秋,节令将至春季,山林静寂,我怀念幽居的生活。登上奇峰,眺望着白云,感到迷茫而遥远。白云在苍穹之间飘逝,寒风呼啸吹散着夕阳的余晖。不见那位问话之人,我与谁去交流呢?归回座位,弹奏琴曲,思绪随之漫长而遥远。

中文译文:
时已暮秋,节令将为春,
山林寂寂,念幽居人。
登奇峰,望白云,
怅茫茫,象将纷。
白云悠悠去不还,
寒风飕飕吹晚晖。
不见其人谁与言,
归坐弹琴思渺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司马承祯创作。诗人描绘了时候已经深秋,而节令快要迎来春季的情景。在山林之中,一片寂静,他内心思念着幽居的生活。他登上奇峰,远望白云,却感到迷茫而遥远。白云在天空中飘荡而去,寒风呼啸,吹散了夕阳的余晖。诗人不见那位问话之人,他与谁去交流呢?他退回座位,弹奏琴曲,思绪浩渺而遥远。

整首诗意境幽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人世的独立思考。他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迷思和对幽居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流露出对人际交往的空虚和寂寥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内心感受的表达,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思索和情感。

作者介绍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后。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司马承祯的代表作品

  最能反映司马承祯道教思想的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以及《服气精义论》等。《坐忘论》是讲道教修炼方法的,但涉及许多理论课题,反映了当时道教的理论水平。《坐忘论》集中讲了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等道教关于生命修炼的问题,其中内容多涉及生命哲学的理论课题,体现了道教生命哲学那种强烈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分为“敬信一”、“断缘二”、“收心三”、“简事四”、“真观五”、“泰定六”、“得道七”等七部分,也就是生命修炼的七个层次、七个步骤,集中讲了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

  《天隐子》曰:“《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观我所入,则道可见矣”。在“渐”这一思想的统帅之下,司马承祯提出了修炼的5个途径,即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谓之“五门”。在炼养方面,司马承祯倡行以渐法入道。他认为修性练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以臻于大悟之境。他的这一思想,在《天隐子》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而且亦和唯物辩证法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是一致的。

  《服气精义论》记录了“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气符”、“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养五藏五行气法”、“服气疗病”等功法,探讨了服气养生与治病等有关人类自身生命的问题,可以说进一步显现了其生命哲学的可操作性。

司马承祯的思想

  司马承祯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仙。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即斋戒(浴身洁心)、安处(深居静室)、存想(收心复性)、坐忘(遗形忘我)、神解(万法通神),称“神仙之道,五归一门”。将修道分为“七阶次”,即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此“五渐门”、“七阶次”,他认为又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玄宗开元元年(713)来南岳衡山,先是住九真观附近白云庵修炼,后来又在祝融峰顶建息庵,法从者甚众。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超。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后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屡谒之。

  开元九年(721),玄宗亲派其弟承祎迎入宫,命校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

  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句文,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诏以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命弟子薛季昌主其观。复命衡州铸铜钟一口赐观中,重四千斤。他创造出一套道家修真的理论和“五渐门”、“七阶次”等一系列修真法则,著有《修真秘旨》、《上清含象剑鉴图》、《坐忘录》、《天隐子》、《服气精义论》、《采服松叶法》等近20种,收入《四库全书·道藏》内。

司马承祯的生平

  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司马 承祯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司马承祯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篆,成为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诗词推荐

征衣浪自染京尘,骨相终寒不是清。大似有缘乘下泽,多应无分直承明。

饥餐一两黑龟肝,寒向丹田猛火山。但见心头无点事,不知人世有饥寒。

云航飞下北通州,弭楫胶西一战收。千七百艘山日尽,始知飞将有奇谋。

径欲涉方壶,沧溟何太远。试登君山杪,直望苍梧晚。寂无织尘动,迥快千里眼。胜境真少伦,仙山连禁苑。

采丝缠粽动嘉辰,浴殿风生画扇轮。拂晓千门放金钥,玉阶还有谢衣人。

春风三阁上,珠翠日纷纷。乐饮陶江月,清歌遏海云。醉中失陈国,梦里入隋军。玉树庭花曲,凄凉不可闻。

首阳垂范远,吏部属辞深。梁翰著嘉尚,系言光德音。褒崇亘千{左礻右冀},精妙极双金。题咏益珍秘,用昭贤彦心。

吾兄虽弱冠,忠义古人难。愤血千秋碧,操心一寸丹。旌旗落泗水,魂梦绕金坛。痛作包胥泪,霜飞六月寒。

要眇新声生宝柱。弹到离肠断处。细落檐花雨。夜阑清唱行云住。洞府春长还易暮。凡客暂来终去。不忍回头觑。乱山流水桃溪路。

高楼闲上对晴空,豁目开襟半日中。千里吴山清不断,一边辽海浸无穷。人生歌笑开花雾,世界兴亡落叶风。吟罢倚栏何限意,回头城郭暮烟笼。

平生江海性,俗冗不到眼。偶然牵禄养,遂复事篇简。所愧道益远,所喜性羽懒。末路终此惠,尤得养樗散。

暮暮相望夕甫谐。针楼巧巧似身材。下头无数老人媒。昨夜竹林那得见,朝来干鹊是空回。人间五日后能来。

最苦是离愁。行坐里、只在心头。待要作个巫山梦,孤衾展转,无眠到晓,和梦都休。梦里也无由。谁敢望、真个绸缪。暂时不见浑闲事,只愁柳絮杨花,自来摆荡难留。

途长力困时时歇,日影将中仆马饥。籴米荒年增价售,汲泉远井得炊迟。竹稠乱笋穿开路,藤茂多花盖尽篱。饭了店翁相送出,丁宁前面小桥危。

一段清冰浸月华,短篱疏竹是谁家。春光元不分吴蜀,惊见江南半树花。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恨无羯鼓打梁州。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世传梁州,西凉府初进此曲,会明皇游月宫还,记霓裳之声适相近,因作霓裳羽衣曲,以梁州名之。是夕,约诸君明夜泛舟,故有梁

张公养得三个儿,长大不知谁立志。呼来月下同踪由,眼睛个个皆相似。

咸雍山河互王霸,泾渭为隍城堑华。曲江台沼备豫游,秪与画师供入画。长安城西山万重,昆明烟浪绕新宫。新蒲细柳春风里,万户千门佳气中。我生不及开元时,犹喜此图今见之。苍莽烟绡横短幅,眼中终南倒溪渌。倾城士女巷无人,三月三时曲江曲。老稚妍媸贱或贵,来者携壶归者醉。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北地樵苏寸草空,不如烧炭此山中。良材合抱随斤斧,岂顾区区栎与枫。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