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一片风帆望已极,三湘烟水返何时。
多缘去棹将愁远,犹倚危楼欲下迟。
莫殢酒杯闲过日,碧云深处是佳期。

作品评述

《送别》是唐代许浑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述了在溪边杨柳婆娑的景色下,每年都要送别离别的情景。诗人借助风帆的形象,表达了思念之情以及对重逢的期盼。

诗中的杨柳色参差,展示了溪边杨柳婉约的风姿,也暗喻了变幻莫测的人事。每年都要送别离开,诗人不禁发出感慨。诗中的一片风帆望已极,三湘烟水返何时,表达了诗人对远行者归来的渴望,希望时光能够倒流,相聚的日子能早日到来。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船上的离别之忧和迟疑不决之情。他们将要远渡重洋,离愁难耐。诗中的莫殢酒杯闲过日,碧云深处是佳期,表达了诗人对酒杯的消遣的拒绝,非常期待船只的归来,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美丽的杨柳和船只飘向远方,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重逢的渴望。诗人以巧妙的意象和抒情的笔调,传达了人们在离别中的无奈和希望,展示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作者介绍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圉师之后。太和六年进士第,为当涂、太平二县令,以病免,起润州司马。大中三年,为监察御史,歷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润州有丁卯桥,浑别墅在焉,因以名其集。集二卷,今编诗十一卷。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国圉师之后。登太和六年李珪榜进士第。补诗二首。

诗词推荐

溪带三弓地,山开一盖天。茅檐低没雾,藤路细迷悬。恶草翻新耨,狞彪突旧穿。争鸡喧臂膊,静鹭立挛拳。翠著衣襟湿,岚薰草树鲜。老夫甘废弃,末路寄沈绵。水出桃源俗,人来谷口贤。心期如水冷,世事绝风传。瘠瘵高眠稳,疏慵入静便。酒缸开半熟,茶饼索新煎。温饱无余事,安閒

石软如香飰。铅销似熟银。蓬莱暂近别。海水遂成尘。

引袂天负几席傍,满城无处不甘棠。定知丹雀衔书近,趣拥弓旌入帝乡。

物贵皆缘自币轻,丝身谷腹费经营。公卿文学方矛盾,黔首何时见太平。

零雨不出动隔旬,门前秋草长於人。江湖浩渺欲无岸,锦石最小犹生云。微阳片月何曾见,只有莓苔昏生砚。田家黍穗未暇悲,茅屋且为萤火飞。

当年二老叹云云,犹喜坡翁返故乡。展卷如今但陈迹,丘原无复起苏黄。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萧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急枉山中讯,新篁长旧竿。风神渴潇洒,消息报平安。昔已开三径,归何病一箪。借居宁自逸,理囊不应难。

征鞍初自富沙还,乱叶殷红点碧山。客里黄花惊度节,镜中白发巧摧颜。三休磴道惟频叹,一饭茆檐得暂闲。为想成均新榜帖,阿奴才力胜黄间。

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潜识子房心。苍鹰出塞胡尘灭。白鹤还乡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药气,晚携棋局带松阴。鸡笼山上云多处,自劚黄精不可寻。

两祖门中种阴德,名塞四海世有人。诸儿莫断诗书种,解有无双耸搢紳。人间卿相何足道,胸次诗书要不忘。男儿邂逅起屠钓,何如林下日月长。

巫峡裴回雨,阳台淡荡云。江山空窈窕,朝暮自纷氲。萤色寒秋露,猿啼清夜闻。谁怜梦魂远,肠断思纷纷。

哑却我口秃我舌,明眼衲僧难辨别。今朝撒向诸人前,须弥灯王笑不彻。

盎盎临春阁,盈盈珠翠妆。桃李满庭除,东风有余香。更衣间罗绮,抚瑟杂宫商。艳阳好天气,欢乐殊未央。一朝秋节换,凄雨生洞房。缅怀素心人,风波隔潇湘。磨砖作明镜,黯淡无晶光。照鬓向清水,玄云忽成霜。兰枯蕙亦槁,芳菲转萎黄。谁为御寒计,当春独悲伤。

荧荧巨阙。左右凝霜雪。且向玉阶掀舞,终当有、用时节。唱彻。人尽说。宝此制无折。内使奸雄落胆,外须遣、豺狼灭。

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岂独恋乡土,非关慕簪绂。所怆别李君,平生同道术。俱承金马诏,联秉谏臣笔。共上青云梯,中途一相失。江湖我方往,朝廷君不出。蕙带与华簪,相逢是何日。

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静色撩诗句,宜在林逋处士家。

山门隐松桂,花雨浮半空。金仙青莲居,乃在烟霞中。石竹覆紫苔,四壁泉濛濛。因窥一灯影,宴坐万劫同。众籁清梵音,浮尘愧微踪。愿言别苦海,永矣投禅宫。

图经云此有神仙,曾见壶公跳入年。斫木人多山渐瘦,结庵僧去石谯眠。鸟归半岭衔斜日,樵返疏村起远烟。君若能抛尘里事,一龛共占野云边。

君不见伪吴兄弟四六七,十年强兵富金谷。大兄垂旒不下堂,小弟秉钧独当国。山阴蔡药师,云阳叶星卜,朝坐白玉堂,暮宿黄金屋。文不谈周召,武不论颇牧。机务托腹心,边策凭耳目。弄臣什什引膝前,骨鲠孤孤内囚牿。去年东台杀普化,今年南垣杀铁木。凤陵剖棺取含珠,鲸海刮商劫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