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梁堰

庙近云涛观,山遥翠欲重。
只应溪上木,便是洞中龙。
堰折潮归海,棂迎浪答钟。
断碑荒鲜合,终古载灵踪。

作品评述

《梅梁堰》是宋代诗人陈允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庙宇近云涛观,山峦遥望苍翠欲重新生。
只有溪上的树木,便成为洞中藏龙的象征。
堰水奔流汇入大海,堤防上的梁桥迎接波浪如钟。
断碑残石虽然荒凉,但终究承载着古代至今的灵迹。

诗意和赏析:
《梅梁堰》通过描绘庙宇、山峦、溪水和古碑等景物,表达了一种寓意深远的意境。诗人以巧妙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大自然和人文历史的交融与共生。

首先,诗人描述了庙宇靠近云涛观的景象,表现出庙宇与宏大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的壮丽景致。接着,他通过远望山峦,展示了山峦的苍翠欲重,呈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发。

然后,诗人以溪上的树木来象征洞中的龙。这种隐喻将自然界中的自然元素与神话传说中的龙相联系,寄托了人们对神秘与力量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梅梁堰水奔流汇入大海的景象,以及堤防上的梁桥迎接波浪如钟的景象。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水的流动和海的广阔,还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受。同时,断碑残石虽然荒凉,但却承载了古代至今的灵迹,表达了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梅梁堰》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回溯,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美感,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历史的独特感悟。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意象的隐喻,传递出深远的诗意,引发读者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思考。

作者介绍

陈允平,字衡仲,又字君衡,号西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试上舍不遇,遂放情山水,往来吴淞淮泗间。恭宗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宋元学案》卷二五《参议陈西麓允平先生》)。宋亡,以人才徵至元大都。不受官,放还。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一五《西麓诗稿》卷首、《宋诗略》卷一五。 陈允平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西麓诗稿》爲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推荐

西掖恩华降,南宫命席阑。讵知鸡树后,更接凤池欢。

鸾死铅妆歇,人亡锦字空。悲端若能减,渭水亦应穷。

初正布新和,余腊争近候。升腾阳力微,恇怯老阴斗。江云荡空碧,疏雨沐清昼。林梢释冬枯,土蘖壮春簇。委蕤风日舒,刻画山野秀。关关先春鸟,格磔弄晴味。无人与调和,终日自嘲诟。唯君卜近适,通我许来就。迁延日屡蹉,叹惜月复彀。人生诚多故,世事那可究。惟当自推置,障绝

建山徐廷干,三请谭般若。未跨浮山门,一时说了也。更开破天口,塞破太虚空。潭南湘之北,赵州西院东。掷下金刚圈,更饶栗棘蓬。百千万亿个,吞跳无有穷。幸有当阳险崖句,山僧不敢重下注。月裹麒麟笑揭天,泥牛拔断珊瑚树。

三德齐敷结净缘,十方僧宝世良田。愿将此日无为福,上祝皇图亿万年。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

达石情忘倦,移山志必通。朝朝勤甓运,井井策新功。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别后千思万想,眼前一日三秋。小街栏槛记追游。料得新妆依旧。自笑非常蒂殢,为他无限闲愁。莫将离恨寄鄜州。闻道腰肢愈瘦。

会当归去来。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日影徘徊。

娇红深倚翠云团,仿佛三生吴彩鸾。诗眼顿惊春富贵,雨侵衫袖不知寒。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雁叫新霜九月时,客边情况日凄其。枯风败叶藤缠屋,细雨疏花豆压篱。鸡嫩蟹肥村店酒,鹭闲鸥淡野桥诗。待君流水柴门下,共醉斜阳倒接夌。

潭底月,雪中霜。有人会得便风狂。*哩,哩*。泉底*,水中金。尖竿尖上细搜寻。*哩,哩*。

何如莫莫与休休,分付烟波一钓裘。心向青山贪未了,梦随白鸟去无由。閒云犹阁为霖润,野水空横济物舟。安得杜陵诗老在,从渠每日醉江头。

鼠入钱筒伎已穷,十年踪迹眼头空。如今又问平田路,山舍半吹黄叶风。

乱蕊压枝繁。堆积金钱闹作团。晚起涂黄仍带酒,看看。衣剩腰肢故著单。薄瘦却禁寒。牵引人心不放阑。拟折一枝遮老眼,难难。蝶横蜂争只倚阑。

风色偃貂裘。

瘦竹犯寒扶直节,蕉花垂老抱丹心。小园半月隔风雨,搔首相望空苦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