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渊二首

蛰龙道已成,升降得自在。
渊无百尺深,窍穴通沧海。

作品评述

《龙渊二首》是宋代诗人郭印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龙在深渊中自由自在地升降的景象,以及深渊虽然看似深不可测,却有通往辽阔沧海的通道。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龙在深渊中嬉戏,
自由地升降。
深渊无边深,
窍穴通向浩渺的大海。

这首诗词展现了龙在深渊中的活动,以龙为象征,表达了自由自在的精神。诗人用龙来描绘自由的状态,暗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桎梏的束缚。龙的升降自如,象征着自由的精神可以超越物质的界限,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本性。

诗中提到的深渊被描述为没有边界的深不可测的存在,但诗人却指出这个深渊中有窍穴,通向广阔的沧海。这象征着尽管人们可能会面对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抱有希望和努力,就可以找到通向更广阔世界的道路。诗人鼓励人们要有勇气去探索未知,超越自身的限制,寻找更高的境界。

整首诗词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写龙和深渊,表达了自由、勇气和探索的主题。它鼓励人们要坚持追求内心的自由,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并积极寻求突破和进步。诗词的意境深远,给人以启发和鼓舞,引发读者对自由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者介绍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弟诗吴江枫,未秋先陨风。骚人或取咏,零落鸥鸟同。

灵山山上葛藤树,引蔓牵枝遍界生。惭愧波旬推倒后,东西有路与人行。

灵之来下,以雨先驱。灵之旋驭,五云结车。操环应夏,发匣瑞虞。真人在御,来献珍符。

两月之间星入斗,畴昔之夜星入月。入斗前史验虏走,入月韩诗应虏灭。昭然垂象不轻示,适验天心厌胡羯。此胡蚕食诸戎尽,云扰中原野流血。去年突然渡江左,几欲长驱控京阙。使其香气不击败,延及生灵祸何烈。衣冠正统幸阴佑,依然天堑限南北。乃知硕果弗尽剥,东南生意不终绝。

尝闻种德如种木,百年培壅犹不足。君看牛羊践履行,岂有寸椽撑破屋。我方撮发访耆旧,已妆定国多阴德。昆峰荐璧渊出珠,天敕百灵介多福。后来源委谁导之,刊木濬川君有力。一官缚死不须说,天定胜人理则必。鵷鶵览辉下其庭,一举万里群鸟伏。我耕我获我其食,夸者流涎疑者夺。

官初罢后归来夜,天欲明前睡觉时。起坐思量更无事,身心安乐复谁知。

姬姜古妆不如市,赵女轻盈躡锐屐。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

杯酒邗沟上,纷纷已十年。音容常想见,风迹每流传。老去元卿位,新开太守阡。庆门当更大,子弟固多贤。

家家尽看野狐儿,见者虽多识者稀。百怪千妖俱扫迹,春风已到万年枝。

白苹洲暖春风生,画楼槛上争筝鸣。铿锵节奏急复慢,空中一部天乐声。三十六宫深窈窕,绣楣藻井光相照。十三弦上千般声,朝霭微吟暮烟啸。夜来亲向月中闻,繁音错节何纷纭。碎如鸾铃与珂佩,巫山队仗迎湘君。晚来金屋愁微雨,风细筝声不全举。依稀嫔妾怕人知,啾啾切切私相语。

要尽宾欢醉绣筵,准凭良月作夤缘。孤光已蔽浮云外,众目犹倾小雨前。声入鬓毛同飒飒,润生林叶自娟娟。宴杯才撤寒蟾露,疏影参差魄正圆。

渭北神仙府,春来乐事多。花枝侵舞榭,日色艳宫罗。丽曲娇莺妒,红颜细马驮。更怜明月上,流影入金波。

皓月忽从墙角见,好风时送竹声来。事随日出无时暇,薄暮尘襟始一开。

三径蒋生里第,再见虞君客卿。多病增予归思,少年许子高名。

桂魄澄辉,禁城内、万盏花灯罗列。无限佳人穿绣径,几多妖艳奇绝。凤烛交光,银灯相射,奏箫韶初歇。鸣鞘响处,万民瞻仰宫阙。妾自闺门给假,与夫携手,共赏元宵节。误到玉皇金殿砌,赐酒金杯满设。量窄从来,红凝粉面,尊见无凭说。假王金盏,免公婆责罚臣妾。

青荧灯火照深更,逐客舟航冷似冰。到处故应山作主,随方还有月为朋。

彩云别后房栊悄。愁立西风晓。倚阑无语对黄花。惆怅玉郎应在、楚江涯。钿筝空贮芳尘满。寂寞朱弦断。夜来一点帐前灯。频吐银花双烬、照罗屏。

争似瑶仙捧玉觞,一堂四世聚簪裳。间中尊俎江山久,静里襟怀日月长。蓂紫烂连庭桂此,橘香浓引诰花香。陵溪种得桃无限,乞与渔郎半核尝。

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暮角起城头,归桡带明月。

爱春留得琼英在,添竹扶将翠蔓高。更着金沙相间种,主人四壁锦周遭。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