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乐八首代内作

人言江南薄,江南信自乐。
采桑作蚕丝,罗绮任侬着。

作品评述

《江南乐八首代内作》是明代徐祯卿创作的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江南乐八首代内作

人言江南薄,江南信自乐。
采桑作蚕丝,罗绮任侬着。

译文:
人们说江南贫瘠,然而江南的人却乐在其中。
摘桑采蚕丝,用丝织成绚丽的罗绮,穿在身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心态。江南地区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贫瘠的地方,但诗中却表达了江南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享受。诗人以采桑和蚕丝作为象征,表达了江南人民靠勤劳努力从贫瘠的土地中获得丰收和富裕的愿望。同时,诗人通过描绘江南人穿着绚丽的罗绮,展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地区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中的"江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代表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诗人通过描绘江南人的生活场景和心态,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诗中的"采桑作蚕丝"和"罗绮"等意象,呈现了江南人民对劳动和艺术的热爱,以及他们将艰苦的劳动转化为美丽的艺术品的能力。整首诗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地区和江南人民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的诗学思想

  徐祯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对儒、佛、道、文学等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后期大体可以王阳明所说的“学凡三变”来勾勒其思想的转变轨迹。“末世论”思想是徐祯卿对时代特征的一种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个基础起点,徐氏对文学复古的倡导、一生潜心“玄学”等都与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图相关。徐祯卿的思想历程是与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转变大都体现了其精神结构的转换,从时间来看,徐祯卿是七子典范作家中较早由文学转入道学,又最早转向心学之人。《谈艺录》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学理论专著,其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复古”观念的观照之下,以“情”为核心带动“气”、“声”、“辞”、“韵”、“思”等诸理论要素的诗论体系。其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吴中文人的文化复古思潮、感受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膨胀均为徐祯卿“主情”、“复古”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情立格”说则是徐氏对情感与格调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探索,为复古派提供了一个学习汉魏古诗的基本途径。徐祯卿吴中时期的诗歌与吴中地域性因素的关系。徐祯卿早期的习诗系统为六朝、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又兼以晚唐,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风格哀婉清丽,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其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前期诗歌主要是融入吴中一脉,具有很强的吴中地域性,但又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特别是对“情”的吟咏与张扬在吴中“主意”的诗坛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成为其入京后加入复古主义阵营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则是其复古主张)。徐祯卿与李梦阳等七子盟友的交往与转变。相对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与李梦阳往来密切,特相友善,与边贡、南京作家群中的朱应登、顾璘亦交往颇多且情谊深厚,与何景明也有往来及诗歌酬赠,但相聚时日极短,而其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郑善夫等人交往的记载不多。关于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的转变问题,本文主张其诗学观念在后期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李、徐论辩及二人诗学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史上,徐、李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诗学理论上的论辩,本文对论辩的具体时间、起因、过程以及论辨的态度、结果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诗学观念在“复古”、“主情”等基本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级层次上还是有些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根深蒂固,始终存在,如在“复古”观念方面,二人对具体的复古统序、复古范型内部要素的选择等还存在一些差别。

徐祯卿的生平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 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

  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该书多诋毁明太祖的内容,实为诬告)、《异林》等。

徐祯卿的文学成就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他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

  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将“谈艺录”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祯卿作为“吴中诗人之冠”(《明史》卷286),是当之无愧的。

诗词推荐

穆满志空阔,将行九州野。神驭四来归,天与八骏马。龙种无凡性,龙行无暂舍。朝辞扶桑底,暮宿昆仑下。鼻息吼春雷,蹄声裂寒瓦。尾掉沧波黑,汗染白云赭。华輈本修密,翠盖尚妍冶。御者腕不移,乘者寐不假。车无轮扁斫,辔无王良把。虽有万骏来,谁是敢骑者。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山间明月江上风,取之无禁用不穷。仇仙一发醯鸡蒙,往往择胜贪天功。斯堂飞梁挟双虹,坐客常满尊不空。翰林主人极形容,无奈圆缺雌与雄。岂如清都广寒宫,默存身已游其中。长春不夜四序同,御寇法善聊相从。

环峙山川秀气锺,人烟楼阁郁重重。潮生潮落东西浙,云去云来南北峰。海曙扶桑红影湿,堤春杨柳绿阴浓。子胥已远岳侯死,斗柄聊洗磊块胸。

佛寺诚避俗,道宫还少休。摩挲汤饼腹,咽漱乳花瓯。爱此当檐趣,同为解带留。不惟纾我暇,聊亦散吾忧。

琐窗睡起,间伫立、海棠花影。记翠枳银塘,红牙金缕,杯泛梨花冷。燕子衔来相思字,道玉瘦、不禁春病。应蝶粉半锁,鸦云斜坠,暗尘侵镜。还省。香碧唾,春衫都凝。悄一似荼コ,玉肌翠帔,消得东风唤醒。青杏单衣,杨花小扇,间却晚春风景。最苦是、蝴蝶盈盈弄晚,一帘风静。

万里秋风吹鬓发,百年人事倚栏干。知他落日能多少,偏照淮南几处山。李白寻仙持玉杖,庾公对月踞胡床。楼上康庐紫翠环,槛前湓浦转清湾。帆开三楚苍茫外,路入双林窅霭间。山长水远连三楚,物态人情又一州。义帝凭祠宇,梅真隐市廛。渔歌回寒浦,樵歌入暝烟。何处转添孤客恨,

话别应知太去匆,明朝马首定东风。镜中人瘦如花瘦,湖上春浓似酒浓。行色已如天色好,道情不与世情同。如今老眼浑无泪,醉颈当筵似玉虹。

蓬莱仙人双鬓霜,有蔬一豆酒一觞。长歌劝客声激昂,车如流水门如航。几生道德为腥香,今年入谢朝明光。归心有如三宿桑,抱琴一笑江中央。曰余此琴吾翕张,越山入手修眉苍。不容散花来后堂,毗耶室空唯一床。谁家金钗十二行,春风环佩鸣璆琅。斯须吐握曾未遑,自谓山稳舟深藏。

子牟在江海,心存魏阙下。君居虽远方,不忘朝廷者。筑室负郊郭,虚堂连广厦。浮梁江湖间,风物最萧洒。官罢得优间,一到休车马。开轩命宾客,棋壶杂觞斝。园亭助登览,山川入骚雅。霄汉不可跂,惓惓谁能舍。目睇西北云,丹成此倾泻。出还拥旌旟,归复傲林野。真得吏隐趣,岂累

宿雨初收草木浓,群鸦飞散下堂钟。长廊无事僧归院,尽日门前独看松。

树顶烟微绿,山根菊暗香。何人独鞭马,落日上嘉祥。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名门尧母将传嗣,取鉴吕皇预杀身。燕翼贻谋宜有道,如何知义不知仁。

肮脏常三黜,脂韦或万钟。芸芸终有谢,炯炯此何穷。雏穴皆鸣凤,生涯仅老龙。轮囷忧世拒,抚事转冲冲。

闺门秀色擢冰清,行佩兰苕八十春。传道先生为择配,起家著作不忧贫。金花贴子分双轴,子舍登瀛有几人。千仞龙华松竹域,妇姑虽死亦相亲。

鞠育保让,母道备矣。密赞亲傅,德其至矣。彩服来朝,慈容有喜。既受鸿名,又多受祉。

何年沧海变桑田,绛阙琼宫尚俨然。留得瀛州人在境,故应犹有地行仙。

欲盗羲和一点春,五更注想隔重云。如何但欲独不死,分我刀圭未费君。

割云石棱铦,缠藤松骨槁。少华且未登,昌黎应绝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