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作品评述

溱洧翻译及注释

翻译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
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
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注释
1.溱(zhēn)、洧(wěi):郑国两条河名。
2.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3.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4.方:正。秉:执,拿。蕑(jiān):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5.既:已经。且(cú):同“徂”,去,往。
6.且:再。
7.洵(xún)訏(xū):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
8.维:发语词。
9.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10.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11.浏:水深而清之状。
12.殷:众多。盈:满。
13.将:即“相”。

溱洧鉴赏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

  从大处写起,“殷其盈矣”,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从小处落笔,“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得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溱洧创作背景

  这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当时郑国的风俗,三月上巳日这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厌于奔赴乐闲居,湖海交游仕阔疎。燕去又为千里客,雁来谁寄一行书。青山对面如相识,白发无情亦懒梳。屋外有园三数亩,春风尽可学耕锄。

诗经

泰变即为蛊,否变仅为随。元佑绍圣事,至今心骨悲。

诗经

百折云颠路尽通,无名怪木淡书空。相逢无问秋江客,不是巴中是剡中。

诗经

卫人将授甲,鹤有乘轩宠。爱人不如禽,士固不为用。唐人竞朝梁,怒杀孙供奉。兽犹知有君,人胡不愧悚。

诗经

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诗经

动静非常态,超然西去心。水期经洛听,云约到嵩吟。斋访烟村远,禅依竹寺深。祇应风雅道,相府是知音。

诗经

才输十倍德何如,窃位称尊启帝图。自料孔明非可敌,终身不敢眠成都。

诗经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诗经

二分明月是扬州,况有春风在树头。莫怪当年何水部,岁寒心事向谁愁。

诗经

高亭俯瞰蓼苹洲,人老香山月自秋。过耳好音堪一笑,伤心往事只轻沤。休嗟塞上明妃调,且送江头过客舟。壮士肯为儿女泪,柔肠一任恼苏州。

诗经

巧运风斤若化成,过门车马每留行。吞含气象归平陇,斗湊溪山到画楹。春借杏桃红照耀,晓披烟霭碧低横。使麾映日安牙队,依约当年细柳营。

诗经

仙人自昔好楼居,黄鹤而今成故墟。高架数椽悬碧落,歘听万树响空除。白云伴向松窗宿,翠虯摩将石壁书。长日怡然还自得,却疑有梦到华胥。

诗经

平生万事不容求,惟有郊居志已酬。更漏远城鸡唱晓,岁时无历叶知秋。潮生小舫行收荻,月落长歌起饭牛。已作幸民仍醉死,人间毁誉判悠悠。

诗经

画精神,画筋骨,一团旋风瞥灭没。仰秣如上贺兰山,低头欲饮长城窟。此马昂然独此群,阿爷是龙飞入云。黄沙枯碛无寸草,一日行过千里道。展处把笔欲描时,司马一騧赛倾倒。

诗经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诗经

音信怪来稀。世态时情固自宜。莫比红尘儿女辈,须知。义士交情死不移。应是占花期。箫鼓东城醉玉姬。谁念书生寒屋底,伤悲。忍泪窗前

诗经

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诗经

日未出扶桑,云犹屯海岳。宛是欲雨时,朝阴凛岩壑。霜林乱叶多,荏苒乾未落。飒飒满空山,细听微雨作。一叶初自吟,万叶竞相谑。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燥响欲相凭,风来能领略。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风停味静时,雨从何处著。霜野物声乾,终带

诗经

禄锺不满俸钱悭,伏腊才周聚族艰。仅足晨羞供色养,未能日饮乐慈颜。醇醲获奉偏亲寿,珍重缘从太守颁。诗雅百壶夸宠赠,岂如公惠敌丘山。

诗经

虚心翠竹,禀天然、一气生来清独。月下风前堪赏玩,嘲谑令人无俗。嫩叶萧骚,隆冬掩映,秀出千林木。英姿光润,状同玄辅寒玉。好事东里田侯,南溪新种,使我开青目。尽日高吟窗外看,风*筠梢摇绿。冉冉幽香,萧萧疏影,坐卧清肌肉。云龛闲伴,雅怀惟称仙福。

诗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