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者任廷

入石入木知分数,古篆今篆攻岂难。
祗因雕巧失真体,不见全文在世间。

作品评述

《镌者任廷》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智愚。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将我刻于石头上,刻于木块之间,才能知道我的价值。
古代篆书和现代篆书的学习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只因为雕刻技艺的精湛,才会失去真实的形态,
无法在世间完整地呈现。

诗意:
这首诗词传达了艺术创作的思考和困境。作者以自己的名字“任廷”来比喻诗词被雕刻在石头和木块上,暗示诗词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载体。通过刻于石头和木块之间,诗词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诗中提到古代篆书和现代篆书的学习,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和学习之难的思考。最后,作者指出由于雕刻技艺的精湛,诗词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完整呈现。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艺术创作的内涵和困境。作者以自己的名字来象征诗词,将其比喻为刻在石头和木块上的文字,强调了诗词的珍贵性和独特性。通过将古代篆书和现代篆书进行对比,作者思考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最后,作者指出雕刻技艺的精湛可能会损失诗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醒人们对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术与本质之间的平衡与取舍。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引发了对艺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思考。它呈现了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对于艺术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思考。

诗词推荐

溪鹭踏影立,风蝉曳声过。

一片花飞春已暮。那堪万点红雨。白发送春情最苦。愁几许。满川烟草和风絮。常记解鞍沽酒处。而今绿暗旗亭路。怪底春归留不住。莺作双。朝来引过西园去。

赤水无精华,荆山亦枯槁。玄珠与虹玉,璨璨李贺抱。清晨醉起临春台,吴绫蜀锦胸襟开。狂多两手掀蓬莱,珊瑚掇尽空土堆。

怀人渺渺数重山,风月将秋入梦寒。疑有清风生羽翼,去随明月倚栏干。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双溪梅水飞洪澜,风制五两争樯竿。有美人兮彼何官,东阳别驾司马孙。两摄郡绂私不干,二年解组知岁寒。五规三戒投天关,经筵赐读帝意欢。此行定合陪清班,发扬祖德仍追攀。劝君一杯勿留残,转首咫尺过前滩。

蔼蔼花絮乱,纷纷蜂蝶多。今年春复尔,不饮奈愁何。

玉管葭灰细细吹,流莺上下燕参差。日西千绕池边树,忆把枯条撼雪时。

己未夏入秦,马足临渭水。辛酉冬使蜀,去谓亦无几。君於两年间,同我三万里。我今寄戎阃,君复持行李。客衣挂尘埃,闲关亦劳矣。垂髫读诗书,平视取青紫。侧翅随人飞,比计宁得已。人生功与名,天付在男子。有物执其柄,小大听所委。请君但强饭,加意得生理。见蜺傥弗骇,换骨

薰风微动,方樱桃弄色,萱草成窠。翠帏敞轻罗。试冰簟初展,几尺湘波。疏帘广厦,寄潇洒、一枕南柯。引多少、梦中归绪,洞庭雨棹烟蓑。惊回处,闲昼永,但时时,燕雏莺友相过。正绿影婆娑。况庭有幽花,池有新荷。青梅煮酒,幸随分、赢得高歌。功名事、到头终在,岁华忍负清和

严风动树转新寒,系马招提木叶干。钟鼓还鸣梁殿阁,壶觞雅集晋衣冠。江枯白雁芦初断,地古青莲露已残。总是空门无去住,赋诗行酒尽余欢。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间。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庙前溪水流潺潺,庙中修竹声珊珊。襄王一梦杳难问,晚晴天气归云闲。

太尉留琴地,时移重可寻。徽弦一掩抑,风月助登临。荣驻青油骑,高张白雪音。祗言酬唱美,良史记王箴。静对烟波夕,犹思栋宇清。卧龙空有处,驯鸟独忘情。顾步襟期远,参差物象横。自宜雕乐石,爽气际青城。

柳梢拂入溪云阴,柳根插入溪水深。秪今立岸一弊帚,归时弄日千黄金。人生荣谢亦如此,谢何兄怨荣何喜。秋霜春雨自四时,老夫问柳柳不知。

玉环妾意无渝。问君心、朝槿何如。

蹄豚盂酒祝瓯窭,一饱人间百事休。已约山妻同野饭,今年又胜去年秋。

偶陪小队谢池行,云澹风轻雨未成。梦草诗情全老退,见花病眼尚分明。即今樵笛村童和,当日金莲院吏迎。得向骚坛分半席,绝胜一品与三旌。

徹夜阴风恣怒号,谁家帐底饮羊羔。何如榾柮炉边坐,雪水煎茶兴味高。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