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以来祀享太庙十六首

元钟九千,生于仲吕。
崇台九屡,起于累土。
赫日之升,明夷为主。
孝孙作帝,式由祖武。

作品评述

《建隆以来祀享太庙十六首》是一首隋代的诗词,作者佚名。该诗以叙述太庙祀典的场景为主题,通过描绘元钟、崇台、赫日等元素,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帝王家族的赞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元钟九千,生于仲吕。
崇台九屡,起于累土。
赫日之升,明夷为主。
孝孙作帝,式由祖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古代太庙祀典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述元钟、崇台、赫日等元素,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帝王家族的颂扬。

首先,诗中提到的元钟九千,代表着庄严的祭祀仪式,暗示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拜。元钟的声音回荡在太庙中,象征着祖先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永恒存在。

崇台九屡,指的是太庙的高耸庙台,屡次修建,象征着对祖先的持续敬仰和崇高追求。太庙是帝王家族祭祀先祖的重要场所,通过修建崇台,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与祈祷。

赫日之升,明夷为主,赋予了太庙祭典的光辉和庄严。赫日指的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升起时代表着吉祥和繁荣。明夷则象征着明亮和光明的未来,以及帝王家族的统治地位。

最后两句表达了孝顺的皇孙继位为帝王,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和荣耀。式由祖武,意味着继位者要按照祖先的战功和传统来执掌帝位,以维护王朝的统一和繁荣。

整首诗词通过运用具象的描写手法,展示了太庙祭典的盛况和庄重气氛,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帝王家族的推崇。同时,诗中融入了孝道思想和对传统的重视,彰显了当时社会对尊崇祖先和维护王朝稳定的价值观念。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小子声名天下知,满簪霜雪白麻衣。谁将一著争先后,共向长安定是非。有路未曾迷日用,无贪终不乱天机。闲寻道士过仙观,赌得黄庭两卷归。

鱼釜鹑衣救叔寒,犧樽羊饩度姑山。瑞花一夜围青嶂,扶叶平明射白间。偏雨麦田知地瘠,怕冰戌土谢天悭。威棱回出金汤外,二万边兵已北还。

西风摆脱络头丝,荪壁为家不问蓍。分得九华烟雨壑,种将五老水云芝。戟髯洒洒精神健,剑脊棱棱气骨奇。窗外几多凡草木,为谁张王为谁衰。

子陵垂钓逐江流,相与登台作共游。红叶黄花三峡雨,高风亮节一天秋。四围黛色迷青眼,满幅烟云锁绿洲。谁到严滩同玩赏,往来七里听渔讴。

胜游谁继竹林贤,岘首高情自邈然。宝刹千寻出天半,灵山三面落樽前。梅花摘得宁烦驿,桃叶呼来不用船。南楚何须说穷巷,且陪铃合听昆弦。

程孟阳云:“直学李、杜,天机豪放,他人不能及。”圣帝明王德业尊,亲为清庙国西门。皇心自是超前古,况复贻谋及后昆。

山蔽晴空望自遥,树开小道紫骝骄。沿溪飞盖传清荫,四野欢声拥海潮。

九虎遮藏造化机,御题过午始闻知。乾坤阖辟兼文武,云汉昭回具训词。武帝上嘉真戏耳,放勋清问政如斯。诸儒莫作公孙子,千载何曾遇圣时。

西风萧萧吹鬓急,独立长空倚天壁。俯看沧海环九州,仰视青云行白日。夜归蟋蟀鸣秋床,触处万宝西风香。而余生世竟何事,也翠兹影蜉蝣裳。冥心宴坐自探测,善利几微如白黑。江西夫子最知心,欲往从之后土湿。忽来诗句悬清风,拱揖孔孟麾瘠癰。便思载酒巾车童,一夜壮气干星虹。

人情安逸或骄惛,君子操修有本原。结宇近同间燕处,题颜深警圣贤言。游心最乐群书富,寓目无穷百卉繁。治世右文风教洽,彬彬儒雅遍宗藩。

烧火掩关坐,穷居客访稀。冻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晖。穿牖竹风满,绕庭云叶飞。已嗟周一岁,羁寓尚何依。

南海春天外,功曹几月程。峡云笼树小,湖日落船明。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幸君因旅客,时寄锦官城。

钓竿拂晓霜,衣薄芦花絮。一亩不籍官,也被官差去。

秋菊由来美,愿言爱者谁。闻道陶彭泽,嗜彼独孜孜。嗟嗟兮秋菊,何入渊明思。我今忽解得,不肯告人知。

海棠未坼,万点深红,香包缄结一重重。似含羞态,邀勒春风。蜂来蝶去,任绕芳丛昨夜微雨,飘洒庭中,忽闻声滴井边桐。美人惊起,坐听晨钟。快教折取,戴玉珑璁。

伯兮癯似松间鹤,季也孤於云水僧。昨夜梦中闻笑语,觉来秋在影堂灯。

送客寻山已自仙,行谈坐笑复忘年。平郊走马斜阳里,破屋传杯积水边。洗壁题名留岁月,登高著句记川山。风流幕下诸公子,缩手吟边更觉贤。

兹亭何岧峣,下瞰伊与洛。惟昔定鼎地,绝云飞观阁。姬公安在哉,气象空回薄。

僻性爱古物,终岁求不获。昨朝得古砚,黄河滩之侧。念此黄河中,应有昔人宅。宅亦作流水,斯砚未变易。波澜所激触,背面生罅隙。质状朴且丑,今人作不得。捧持且惊叹,不敢施笔墨。或恐先圣人,尝用修六籍。置之洁净室,一日三磨拭。大喜豪贵嫌,久长得保惜。

昼永常支枕,宾来旋整冠。日筛槐影细,风撼竹声乾。壤沃耘耕少,人閒赋敛宽。近知田舍乐,不记昔为官。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