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见谁家燕,才惊社日临。
洛花移种否,唤起故园心。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自湘赴广道间杂咏·飞燕》
中文译文:
瞥见谁家燕,
才惊社日临。
洛花移种否,
唤起故园心。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自湘赴广道间杂咏·飞燕》。诗人在旅途中偶然瞥见一只燕子,这突如其来的景象使他感到惊奇。他不禁联想到社鸟迎接旭日的情景。然后他思考起洛阳的花朵是否已经移植到广州,这个问题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只飞翔的燕子,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和思考。诗中的燕子象征着自由和迁徙,它的出现让诗人感到惊喜,也唤起了他对社鸟迎接旭日的联想,传递出一种希望和温暖的意象。
在诗人的思考中,他提及了洛阳的花是否已经移植到广州。这种移植的想象可能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乡花朵的留恋之情的表达。这种思念和乡愁使他的心牵动起来,唤起了对故园的无限思念,诗中透露出一种乡愁和离别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惊喜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它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又抒发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乡愁之情,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群莺乱飞春昼长,极目千里春草香。幽人自煮蟹眼汤,茶瓯影里见山光。欣然药囿聊步屧,戏随蜜蜂与蝴蝶。杨花糁迳白於雪,桃花夹迳红於襭。
开雪峰口,出睦州气。袖手俨然,眈眈虎视。我说是言,有语无义。石火电光,咄哉钝滞。伽梨勃窣知是谁,有人续得末后句,许尔亲见渠侬。
金盘晓日融春露,黼帐鲜云荫瑞香。圣寿永同天地久,南山何足比延长。
鼓屴崱,峰顶特。穷岛夷,頫封域。屏闽东,拱辰北。岁辛亥,帝司赤。竦绅烈,从陗陟。搴若华,揖瑶极。呵蜚霆,蹴鳌脊。披霄根,殚目力。高者仰,深必惕。谨其至,惟古则。
六七十里不为远,百书不如一会面。之子相期十日间,要与梅花并相见。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