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大一城垒,角分双佛图。
戍营多甲士,耕陇少丁夫。
月落鸡声杳,风高雁影孤。
征人皎无寐,趣马问征途。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晓行颍上县》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李曾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晨出发往颍上县,
城垒高耸,宛如头巨大;
城角处有一幅佛图,
分为两尊,庄严威武。
城外的军营里有很多士兵,
全副武装,倍感坚固;
而田地上的农夫却很少,
辛勤耕作,人数稀疏。
月落天空,鸡鸣声消失无踪,
风吹高处,只见雁阵孤单;
征战的人们辗转难眠,
急于离去,追问征程的去向。
诗意:
《晓行颍上县》以清晨时分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颍上县城的壮丽景观和军民的对比。诗中通过城垒和佛图的描绘,展示了城市的庄严和壮丽,以及佛教信仰的影响。在城外的军营中,士兵们装备精良,彰显了军事力量的强大。然而,在农田里,农夫们辛勤劳作,却人数稀少,凸显了农民的困苦和辛苦。
诗词通过描绘月落和鸡鸣声消失的场景,以及高处风声中孤独的雁阵,表达了征战之人的无眠和对征途的追求。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传达了作者对战乱和社会状况的关注。
赏析:
《晓行颍上县》通过对城市和农田、军民的对比描写,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军事与农业状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切。
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贴近实际,通过城垒、佛图、军营、农田等形象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诗人通过描写月落、鸡鸣、风高、雁影等自然景观,融入了感官的层面,使诗词更具生动感和情感共鸣。
《晓行颍上县》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冷暖两面,抒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征战之人的祝福。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让读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也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聚三华,合四象。一气流通,上下频升降。飞入泥丸光百丈。岁久年深,炼成琉璃帐。证先天,朝无上。当位中庸,三五三十棒。打就不来亦不往。这个家风,端的无虚妄。
二室峰峰昔愿游,从云从鹤思悠悠。丹梯石路君先去,为上青冥最上头。
向日所云我,如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是后来谁。
参录公犹未,瞥见白云方始彻果。有超师之作,敢道端师翁语拙。一生居淮不入浙,独弄单提这一著。至偏差接三佛,控南堂,以一大藏,切入啰孃。夫是之误用东山正续,毫发一移,亘千万世,源深流长者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玉粉旋烹茶乳,金齑新捣橙香。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