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报风姨息,晓乘波后平。
江涵一镜净,山列两眉横。
依约燃犀处,分明倒蔗生。
徐行戒舟子,勿使白鸥惊。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行铜陵道》是宋代诗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至铜陵道上,夜晚风停息,黎明时分乘着波浪行船,水面平静如镜,山峦横亘如眉。
诗人约定在一个点上点燃犀牛角,火光明亮,照得清晰可见。慢慢行进,小心地避开划船的人,不让它们惊扰到白鸥。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夜晚和黎明时分行船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和美丽。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将江水和山峦与人的行动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受。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珍视,通过约定点燃犀牛角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刻的珍惜和对破坏的警惕。
整首诗词意境空灵,语言简练,意境清丽。通过对江水、山峦和行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通过对白鸥的提及,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破坏自然平衡的警醒,使诗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态意义。
总之,李曾伯的《行铜陵道》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描绘了江水、山峦和行船的美景,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诗词意境清丽,传递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珍视与敬畏,具有深刻的生态意义,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为爱香苞照地红,倚栏终日对芳丛。夜深忽忆高枝好,把酒更来明月中。
世事凭谁论,羁怀只自谙。风烟悲蜀魄,桑柘老吴蚕。晚步惜残照,春衫怯晓岚。日来鼙鼓近,牢落愈无堪。
仙子武陵溪,春深归路迷。翠翘迎露湿,罗袖避风啼。留佩花笼玉,分钗月印犀。金杯延落日,酒醒各东西。
莫学前人索送诗,我无姱节可提撕。忍听世上新翻曲,堪笑山中老古锥。人境炎凉过驹隙,天边日夜走蟾规。穷阎又度纯坤月,谁识初阳变一奇。
斗觉琼枝瘦,慵开宝监妆。临风恐僊去,倚扇怯歌长。绿桂薰轻服,灵符佩缥囊。西邻空自赋,不解到君傍。
日入酉,万户千家无别有。相呼相唤去还来,谁识一身非妍丑。也无头,也无手,劫火洞然渠不朽。猪羊牛马化为真,毫发不留无可守。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