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暑如烝尚不禁,坐邻三鼓斗杓沈。
雨调可是月离毕,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八用喜雨韵三首》是宋代吴潜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残暑如烝尚不禁,
坐邻三鼓斗杓沈。
雨调可是月离毕,
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
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
投隙藏虚未易寻。
诗词中以写景抒怀为主题,通过描绘残暑炎热难耐的气候,以及邻居家的三更时分敲打杓子的声音,展现了作者对即将来临的喜雨的期待和盼望。雨水的调和正好象征着月亮的离去,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交替出现,预示着季节的更迭。诗中暗示着喜雨的降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重要,这正是作者内心深处所期望的。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作者自己的身体状况,筋力不堪,头脑昏沉,显示出作者劳作之后的疲惫和辛劳。他卸下冠簪,放下了一身的拘束,诗中似乎也暗示了作者在此时盼望雨水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段休息的时间。
最后两句描写了作者招唤童子点燃火种,火光照亮了黑暗的角落,但却无法找到隐藏在缝隙中的虚无。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某种事物的追求和探寻,但却无法轻易找到答案,也许暗示了作者对于人生中的重要问题的思考和追寻。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于喜雨的渴望和期盼,以及对于自身疲劳的抱怨,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寻。在意境上,通过描述天气、家庭和个人的状态,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思和联想的空间。
江山客思满,云水稻田空。日坞悬秋实,霜林坠晚红。
行穿六松阴,鸟语逢人寂。林僧洗山缽,正了寒堂食。揖我喜满颜,吟窗半轩辟。凤凰不无情,天外送佳色。春风动花雨,枝上或涓滴。羡师得安住,我亦有闲适。出门懒鞍马,把袂步幽石。石尽浮泥深,恰恰露双屐。临别心徘徊,野店更一息。
功被环宇,处蟲之灵。有神司之,以生以成。典礼有初,祀事讲明。孔盖翠旌,降集于庭。
径竹烟横素,庭莎露缀珠。
守地难越境,吊生宁及哀。自伤转蓬远,莫致束刍来。惨日熙夏屋,悲风号夜台。遥知倚庐处,流泪渍苍苔。
两月巴陵郡,搜诗朝暮间。空能饮江水,恨不上君山。昔者闻何至,今焉兴尽还。才名或遭骂,坎轲分低颜。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