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曾建塔,又此结精庐。
释氏缘何熟,诗人念总疏。
壁荒遗尽水,僧老学翳书。
笑我重来者,经年不定居。
刘学箕,字习之,号种春子,因家有方是闲堂,又号方是闲居士,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子翚孙,珌子。生平未仕,但游歷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歷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宁宗嘉泰四年(一二○四)始返乡。嘉定八年(一二一五),又游安康(今陕西汉阴),是时年将届六十。着作由弟子游郴(季仙)于嘉定十年编爲《方是闲居士小稿》二卷,曾刊行,已佚。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一三六一)裔孙刘张获旧本重刊。而今《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三八《方是闲居士小稿》所收诗,大多爲元刊本所无,其中《和陆明叟》「所愧微官相束缚,何因共访酒家帘」,亦与诗人生平不合。未详《小集》据何辑入。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序跋。 刘学箕诗,以元至正屏山书院刊《方是闲居士小稿》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两宋名贤小集》多出底本的诗,编爲第二卷。
《古寺》是宋代诗人刘学箕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寺庙,抒发了诗人对寺庙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是:
应天曾建塔,又此结精庐。
释氏缘何熟,诗人念总疏。
壁荒遗尽水,僧老学翳书。
笑我重来者,经年不定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寺的认识和感受。诗人首先提到这座寺庙曾经是按照应天的规划而建造的塔,而现在他又在这里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接着诗人提到佛教的传承和流传,问自己为什么佛教在这里如此兴盛,而自己的诗作却总是显得平庸。诗人感叹自己的才华不及佛教的庄严和博大精深。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寺庙的状况。寺庙的壁画已经荒废,水池中的水也干涸殆尽。寺中的老僧依然专心致志地学习佛法,他们的学问如同一本本翻开的经书,深奥而古老。诗人对寺庙中的僧侣和佛法的坚守表示敬佩。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自嘲。诗人自嘲地笑称自己重复地来到这里,经过这么多年却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不仅是在描述自己对寺庙的思考,也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
整首诗以古寺为背景,通过寺庙的景物和僧侣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智慧和自身才华的思考。寺庙的凋敝与僧侣的坚守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这首诗意蕴含深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展示了宋代士人的思辨特质。
一枕山城晓梦惊,了规啼破月斜明。只应知我倦游苦,故作不如归去声。
旅馆何年废,征夫此日过。途穷人自哭,春至鸟还歌。行路新知少,荒田古径多。池篁覆丹谷,坟树绕清波。日照蓬阴转,风微野气和。伤心不可去,回首怨如何。
醉里题诗偏韵恶,秋来劝酒益杯深。不才多病俱非敌,绿绮缘何得报金。
朝携下枫浦,晚戴出烟艇。冒雪或平檐,听泉时仄顶。飙移霭然色,波乱危如影。不识九衢尘,终年居下泂.
一晴初已涉秋残,晴到深冬兴未阑。不雨临空聊尔湿,无霜元是盛哉寒。出乘气末群阴乱,归抱精风万物安。深省莫如坚坐是,还家毋更是蒲团。
关山秋尽雁随阳,雁去人闲不下堂。绝塞貒弓空抱月,孤城画角自吹霜。青天欲问云霄远,白发还惊岁月长。漫说安危浑注意,可从国手试温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