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引未能忘世,端居且学灰心。
定自随时隐见,应非与俗浮湛。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半隐诗》是宋代诗人廖行之所作,诗意深远。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半隐诗》的中文译文:
远引未能忘世,
端居且学灰心。
定自随时隐见,
应非与俗浮湛。
诗意:
这首《半隐诗》表达了诗人的隐逸之志和对俗世纷扰的厌倦。诗人远离尘嚣,但并未完全忘却世俗的琐碎事务,他以端庄安宁的态度居住,专心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与深思。诗人坚持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的节奏隐退,尽管看似隐遁,但他的存在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而是为了从中寻找真实的价值与意义。他的隐逸并非一味逃避纷扰,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选择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诗人的隐居态度和自我要求。诗人抛离了尘嚣的波澜,但并未完全遗忘世俗的种种琐事。他保持着一种恬静的生活姿态,学着淡泊名利,静心体悟生活的真谛。他不会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也不会被琐碎的纷争所牵扯。他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方式隐退于世,观察时代的变迁,洞悉人生的真实。诗人的隐逸并非逃避世俗,而是一种从容自信的选择,一种对内心深处追求的呈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追求内心真实与自由的境界,呼应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诗人通过隐退与沉思,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洞悉,与世俗的浮躁与纷扰保持距离,寻求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通过这种超脱,诗人能够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思考与感悟,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这种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心灵自由、超越物质欲望的向往,以及对于人生价值追求的思考。
诗工于我贫相似,憇迹招提亦尔同。问讯稍愆书草划,往来长恨马匆匆。黄花红叶时将晚,衰发苍颜道转公。寄谢俞郎近安否,会看抟翮上秋风。
一见秋山色,方怜画手稀。波涛连壁动,云物下檐飞。岭树冬犹发,江帆暮不归。端然是渔叟,相向日依依。
昔有独醒士,绝口避醁醽。折杨得众笑,无地至秦青。周诗念忠嘉,所贵食野苹。良时不可再,佳人难合并。
人生辛苦惟别离,况复心相知。辛酸话别语不出,相看执手徒依依。问君西游何归期,长途巉岩不可思。春霜日暮山谷里,寒风凛凛吹人衣。中林哑哑乌欲栖,猿猱虎豹夹路啼。路傍古屋掩柴扉,空房独宿生新悲。家山昨夜春始至,桃花初破梅花飞。自非丈夫刚自许,谁不去住生狐疑。惟君
腊天何故燠于春,恐为衣单念小民。略见雪才余一寸,叵堪雨却过三旬。野中荠麦不胜旺,市上杏桃无数新。白尽此头浪多事,可怜七十四年人。
荒林翳山郭,积水成秋晦。端居意自违,况别亲与爱。欢筵慊未足,离灯悄已对。还当掩郡阁,伫君方此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