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无菊闷书空,心似渊明兴不同。
聊且携壶上东岭,不妨欹帽对西风。
百年尽付无何外,三迳谁如阿堵中。
十月黄花方烂漫,莫辞联骑访山翁。
姜特立(一一二五~?),字邦杰,号南山老人,丽水(今属浙江)人。以父绶靖康中殉难恩,补承信郎,累迁福建路兵马副都监。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献所爲诗百篇,召试中书,时年六十。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侍读。光宗即位,除知阁门事。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以擅权并和右相留正不洽,夺职奉祠。未几,除浙东马步军都总管。宁宗庆元六年(一二○○),再奉祠,并赐节。八十岁时尚存世。姜特立以能诗称,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多有唱和。有《梅山集》,已佚,传世有《梅山续稿》,系淳熙十一年后诗,亦有脱漏(《永乐大典》残本中引《梅山续稿》诗,有多首不见今本)。事见集中有关诗篇,《宋史》卷四七○入《佞幸传》。 姜特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氏潜采堂抄本(简称朱本,藏上海图书馆)及《两宋名贤小集·梅山小稿》(简称小稿)。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特立既备数宫属,入则番直,出则应酬,无復灞桥风雪间思也。时时作应用小诗,虽有惭大雅,譬如鷄肋,不忍弃也。故录之,名曰《续稿》。
《和李崧卿九日》是宋代姜特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重阳无菊闷书空,
心似渊明兴不同。
聊且携壶上东岭,
不妨欹帽对西风。
百年尽付无何外,
三迳谁如阿堵中。
十月黄花方烂漫,
莫辞联骑访山翁。
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诗词。诗人在重阳节当天,感到无聊而无心读书。他的心境与古代贤士渊明不相同,缺乏兴致。于是他决定带着酒壶上东岭,也许可以倚帽对着西风发呆消遣。他觉得百年来的人生所付出的努力似乎都无关紧要,而在三条小径上行走的人,谁能像阿堵中那样有所成就呢?然而,十月的黄花依然烂漫绽放,诗人不愿错过这美景,他决定不辞辛劳,骑马拜访居住在山中的老人。
赏析:
《和李崧卿九日》通过描写重阳节的闲适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诗词开篇即点出了重阳节的特殊意义,但诗人却感到无聊和失落,揭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他将自己与古代贤士渊明相比较,暗示自己缺乏成就和兴致。
诗人带酒上东岭,并倚帽对西风,表现出他对自然的倾向和对宁静的追求。他希望在这种宁谧的环境中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解脱。然而,他对百年的人生努力的怀疑却仍然存在,他认为这些努力似乎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有阿堵中的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陷入绝望之中,他注意到十月的黄花依然烂漫绽放,这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这种美景激发了诗人的探索欲望,他决定骑马去拜访居住在山中的老人。这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探索,他希望通过与智者的交流来获得启示和指引。
整首诗以淡泊清逸的笔调写就,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独立思考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诗中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宁静、自然和智慧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和启发。
聚三华,合四象。一气流通,上下频升降。飞入泥丸光百丈。岁久年深,炼成琉璃帐。证先天,朝无上。当位中庸,三五三十棒。打就不来亦不往。这个家风,端的无虚妄。
二室峰峰昔愿游,从云从鹤思悠悠。丹梯石路君先去,为上青冥最上头。
向日所云我,如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是后来谁。
参录公犹未,瞥见白云方始彻果。有超师之作,敢道端师翁语拙。一生居淮不入浙,独弄单提这一著。至偏差接三佛,控南堂,以一大藏,切入啰孃。夫是之误用东山正续,毫发一移,亘千万世,源深流长者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玉粉旋烹茶乳,金齑新捣橙香。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