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月亭边三两家,月明无处认芦花。
忽闻鹎鵊相惊起,知有溪禽在浅沙。
姜特立(一一二五~?),字邦杰,号南山老人,丽水(今属浙江)人。以父绶靖康中殉难恩,补承信郎,累迁福建路兵马副都监。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献所爲诗百篇,召试中书,时年六十。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侍读。光宗即位,除知阁门事。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以擅权并和右相留正不洽,夺职奉祠。未几,除浙东马步军都总管。宁宗庆元六年(一二○○),再奉祠,并赐节。八十岁时尚存世。姜特立以能诗称,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多有唱和。有《梅山集》,已佚,传世有《梅山续稿》,系淳熙十一年后诗,亦有脱漏(《永乐大典》残本中引《梅山续稿》诗,有多首不见今本)。事见集中有关诗篇,《宋史》卷四七○入《佞幸传》。 姜特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氏潜采堂抄本(简称朱本,藏上海图书馆)及《两宋名贤小集·梅山小稿》(简称小稿)。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特立既备数宫属,入则番直,出则应酬,无復灞桥风雪间思也。时时作应用小诗,虽有惭大雅,譬如鷄肋,不忍弃也。故录之,名曰《续稿》。
《和潘倅新溪七首》是宋代诗人姜特立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一个月明之夜的溪边景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钓月亭边三两家,
月明无处认芦花。
忽闻鹎鵊相惊起,
知有溪禽在浅沙。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亮明亮的夜晚,诗人站在钓月亭旁,周围有几家人家。月色如此明亮,以至于无法辨认芦花的位置。突然间,诗人听到了鹦鹉的叫声,它们因为某种原因惊起飞翔。诗人由此得知,在浅沙之上有一些溪流的鸟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溪边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诗中的"钓月亭"是一个具体的景点,将诗人定位在一处固定的空间中,这种定位使得诗句更具有亲身感受的真实性。月亮的明亮使得整个夜晚都充满了神秘和诗意,诗人却发现月光下的芦花却无法辨认,这种错觉使得诗句中的景物更加模糊不清,增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
诗中的鹎鵊的叫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宁静的夜晚,诗人由此得知了溪边的鸟类存在。这种变化和惊喜的出现,使得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生动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关注和敏感。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神秘而又生动的感受。
一枕山城晓梦惊,了规啼破月斜明。只应知我倦游苦,故作不如归去声。
旅馆何年废,征夫此日过。途穷人自哭,春至鸟还歌。行路新知少,荒田古径多。池篁覆丹谷,坟树绕清波。日照蓬阴转,风微野气和。伤心不可去,回首怨如何。
醉里题诗偏韵恶,秋来劝酒益杯深。不才多病俱非敌,绿绮缘何得报金。
朝携下枫浦,晚戴出烟艇。冒雪或平檐,听泉时仄顶。飙移霭然色,波乱危如影。不识九衢尘,终年居下泂.
一晴初已涉秋残,晴到深冬兴未阑。不雨临空聊尔湿,无霜元是盛哉寒。出乘气末群阴乱,归抱精风万物安。深省莫如坚坐是,还家毋更是蒲团。
关山秋尽雁随阳,雁去人闲不下堂。绝塞貒弓空抱月,孤城画角自吹霜。青天欲问云霄远,白发还惊岁月长。漫说安危浑注意,可从国手试温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