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君家得隽多,庭前桂树想婆娑。
岱云触石才肤寸,溟浸稽天但一波。
颇欲弛韛观纵击,可堪伏枥起悲歌。
人生泡粉都难据,惟有丰碑屹不磨。
李流谦(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无变,号澹斋,德阳(今属四川)人。良臣子。高宗绍兴中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灵泉尉,秩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蜀,招置幕下。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出通判潼州府。孝宗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遗着由子廉榘编次爲《澹斋集》八十九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八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本集附录其兄益谦所撰《行状》及子廉榘《跋澹斋集后》。 李流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斋集》爲底本。另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挽杨彦序》是宋代李流谦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长久以来,我常忆起你家的杨彦,他才情多么出众啊。庭院前的桂树摇曳着,仿佛在跳舞。
他像岱云触摸着石头一样,才华高出常人寸许。他的才情如同大海,深不可测却只是一波涟漪。
我多么希望他能放下束缚,自由地施展才华,纵情地创作。可是他却像套在马匹身上的缰绳,无法自由地挣脱,只能悲伤地唱歌。
人生如同浸泡在粉水中,很难把握住真实。唯有丰碑能够永远坚定地屹立不倒。
诗意:
这首诗词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杨彦才情的赞美和对他受限制的遗憾之情。杨彦才情出众,但却被束缚,无法自由地发挥才华。诗人感叹人生如同浸泡在虚幻中,难以捕捉真实,只有坚定的丰碑才能永存。
赏析:
《挽杨彦序》通过对杨彦的描写,间接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情感和对才华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杨彦才情的卓越与他受限制的处境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他的遗憾和无奈。诗人通过描写杨彦的才情和对自由的渴望,间接表达了自己对才华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思。
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比喻,如庭前的桂树和岱云触石,使诗意更加生动形象。诗人以杨彦的遭遇,抒发了对才华的珍视和对束缚的不满,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词以哀怨之情贯穿始终,表达了诗人对才华与束缚的思考,并以丰碑作为象征,强调了真实与坚定的重要性。通过对逝去的杨彦的悼念,诗人传达了对才华的敬仰和对自由的向往,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秋月满行舟,秋虫响孤岸。岂独居者愁,当令客心乱。展转重兴嗟,所嗟时节换。时节不苦留,川涂行已半。霜落草根枯,清音从此断。谁复过江南,哀鸿为我伴。
苦寒犹强忍,空阔倚楼前。春欲回江国,人皆喜雪天。病须攻此老,穷已极今年。乘兴吾何往,西归问钓船。
巴蜀归才子,江湖枉使车。久吟工部句,新寄子公书。面对花应笑,眉开柳为舒。苦无杯酒暇,人事正纷如。
少来不食蚁丘浆,老去得意漆园方。监中已失儿时面,忍能乞与兵作郎。
幼以木兰为长兄,岂堪垂老隔幽明。空疏谁更讥匡鼎,友爱何曾詈屈平。服已降期从变礼,圣犹尚左况诸生。追严不必伊蒲供,自有松风与涧声。
冷气生深殿,狼星渡远关。九城鼙鼓内,千骑道途间。凤髻随秋草,鸾舆入暮山。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