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学卧鬓花,娇黄媚粉额。
仙官道家妆,静处立标格。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蜡梅二首》是宋代李石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以描写蜡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蜡梅的赞美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第一首:
莫学卧鬓花,
娇黄媚粉额。
仙官道家妆,
静处立标格。
第二首:
傲霜怜雪坠,
香气韵妖娆。
何须慕春色,
寒意自芬芳。
诗意和赏析:
《蜡梅二首》描绘了蜡梅的美丽和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花卉的不同。首先,诗中提到了蜡梅花的色彩和妆容,用“卧鬓花”形容花朵的色泽,将其娇黄的颜色与妩媚的粉色额头相对比。这种色彩的对比使得蜡梅花显得格外妖冶动人。
其次,诗中出现了“仙官道家妆”一词,将蜡梅的美丽与神仙和道士的妆容相联系。这种安排使得蜡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具有了超然的气质和超凡的美丽,突显了其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蜡梅花坚强和独特的赞美。诗中提到了“傲霜怜雪坠”,表达了蜡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坚守,不畏严寒。同时,诗中描绘了蜡梅花的香气,将其与妖娆的形象相结合,形容蜡梅花的香气芬芳动人。
最后,诗人通过“何须慕春色,寒意自芬芳”的描述,表达了对蜡梅花的推崇。蜡梅花无需追求春天的娇艳和繁盛,它独特的花期和坚韧的品质使其在寒冷的冬季中绽放,自有一种美丽和芬芳。这种独立自足的精神和美丽特质令人赞叹。
总的来说,李石的《蜡梅二首》通过精妙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蜡梅花的赞美和思考。诗中展现了蜡梅花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在寒冷季节中的坚韧和美丽。这首诗通过对蜡梅花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坚强和独立品质的向往和歌颂,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赞美。
万壑奔流下,千山紫翠连。帆飞三峡雨,人入九秋天。客路浮云外,归心落日前。吾生犹未已,江汉是余年。
青松独受命,停雪待阳春。一遇樵人斧,同成朴樕薪。
厥初开闢浩难名,帝降而王绪可寻。百代相因三代礼,七弦何似五弦琴。时逢否泰有消长,道在乾坤无古今。所以孟轲生战国,欲承三圣正人心。
枫叶白苹秋未老,晚风吹泛轻舶。青山沥沥水茫茫。情随流水远,恨逐暮山长。一点相思千点泪,眼前无限情伤,佳人犹自捧离觞。阳关休唱彻,唱彻断人肠。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笑辞聘礼深坊住,门馆长闲似退居。太学官资清品秩,高人公事说经书。年华未是登朝晚,春色何因向酒疏。且看牡丹吟丽句,不知此外复何如。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