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初开闢浩难名,帝降而王绪可寻。
百代相因三代礼,七弦何似五弦琴。
时逢否泰有消长,道在乾坤无古今。
所以孟轲生战国,欲承三圣正人心。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读史七首》是宋代文学家于石的作品,描绘了历史的起源和发展。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历史的记录始于浩难时期,封建制度的出现实现了王朝的传承。百代相继,礼乐制度沿袭了三代的传统,七弦琴何能与五弦琴相比。时兴时废、盛极必衰是历史的常态,道理就存在于永恒的天地之间,与古今无关。正因如此,孟轲生活在战国时期,渴望继承古代三位圣人的思想,以成就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诗意:
《读史七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正义和智慧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浩难和王朝传承,象征着历史中的动荡和秩序的建立。百代相因,三代礼乐的传承,体现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七弦琴与五弦琴的对比,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演进。诗的最后一句则突出了道理的永恒与超越古今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赏析:
《读史七首》融合了对历史的思考、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揭示了历史的循环性和普遍规律。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作者提出了对正义和道理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类前途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诗意更加丰富。传承和发展是历史的主题,道理是智慧的源泉。作者通过对孟轲的提及,强调了对三圣思想的推崇和追求,表现了作者对和平与和谐社会的向往。
这首诗意境深远,是对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度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阅读和思索这首诗,人们可以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引发个人对于道义和智慧的追求。
月魄生宵晕,风乌送晚凉。飞蝇随镂管,浮蚁溢清觞。负郭春耕废,钧天晓梦长。玉签声未断,落宿斗宫墙。
沉冥众所遗,咫尺绝佳期。始觉衡门下,翛然太古时。鸡声共邻巷,烛影隔茅茨。坐惜牛羊径,芳荪白露滋。
钦之谓我曰:诗似多吟,不如少吟。诗欲少吟,不如不吟。我谓钦之曰:亦不多吟,亦不少吟。亦不不吟,亦不必吟。芝兰在室,不能无臭。金石振地,不能无声。恶则哀之,哀而不伤。善则乐之,乐而不淫。
子张闻语便书绅,太似胸中未识真。忠信笃钦非外物,当於行处用精神。
晨起常教置一壶,色如鹅氄滑如酥。侍郎取榼不须笑,司业与钱还复酤。霜路预愁骑款段,雪舟每忆钓菰蒲。寒花满帽君无笑,醉倒偏宜稚子扶。
去郡五里安国寺,断蓬荒蓧成邱墟。郡人不置瓜李嫌,公亦甘与泉石居。想憎俗事败人意,独愿灯火勤三余。今人不出如处女,陋室暗屋跖不如。闻君读书胡乃尔,政恐心地怠芟锄。前辈浑厚应有此,难弟难兄俱可书。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