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桡舣岸雷霆骇,疾雨狂风欲翻海。
吾人作意水石间,素志岂因风雨改。
悟适当如未悟人,衡山不知为开云。
鲁阳莫试挥戈手,郭泰何妨垫角巾。
山僧导我飞芒屦。
要看渠师得道处。
雪喷鼎烹一斥回,千古涧流不东注。
我笑教师太豪雄,故令鬼物窥吾踪。
安得廓然无圣解,苍崖依旧飞白龙。
邓肃(一○九一~一一三二),初字至宏,改德恭(《默堂集》卷二○《郑德恭字序》),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师事李纲,入太学。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作诗讽谏花石纲,诏放归(《宋史》卷二二《徽宗四》)。钦宗嗣位,授鸿胪寺主簿。尝诣金营,留五十日而还。金人立张邦昌,奔赴南京。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守右正言(《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五),不三月凡抗二十疏。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忤执政,送吏部。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观。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年四十二(明万历《栟榈先生文集》附录《栟榈先生墓表》)。有《栟榈集》二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邓肃诗,以明正德罗珊刻《栟榈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刻本(十二卷、附录一卷,残存卷一至七以及附录,简称万历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道光刻本(简称道光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一《栟榈诗集》(简称诗集),并酌校清曹琰抄本(简称曹抄,藏北京图书馆)等。底本文字漫漶处,则径据万历本补足。
《游鼓山》是宋代邓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兰桡舣岸雷霆骇,
疾雨狂风欲翻海。
吾人作意水石间,
素志岂因风雨改。
诗词以描绘船只行进的情景开篇,船行至岸边时突然遭遇雷霆之声,犹如骇人的惊雷。狂风和暴雨使得海面波涛汹涌,似乎要把海翻过来一般。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诗人表示自己并不会因为风雨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和志向。
悟适当如未悟人,
衡山不知为开云。
鲁阳莫试挥戈手,
郭泰何妨垫角巾。
诗词中描述了一种对人生境遇的理解。诗人认为能够明白适当的行动和态度就如同没有明白的人一样,无论是衡山还是其他风雨交加之地,都无法预测云的开合。因此,无论是鲁阳的挥戈之手,还是郭泰的垫角巾之举,都没有意义。
山僧导我飞芒屦,
要看渠师得道处。
雪喷鼎烹一斥回,
千古涧流不东注。
诗词中出现了山僧的形象,他引领诗人穿越山峦,踏上高处。诗人想要看一看那位渠师(指达到境界的人)得道的地方。接着描绘了雪花喷薄而出,鼎烹而成,象征着一种转折和变化。千古的涧流不再向东流去,似乎有一种新的气象和方向。
我笑教师太豪雄,
故令鬼物窥吾踪。
安得廓然无圣解,
苍崖依旧飞白龙。
诗人对于教师的豪情壮志感到欣喜,因此他刻意让鬼物(指凡夫俗子)窥视自己的行踪。诗人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不受圣贤的局限,就像青山依旧高耸,飞龙在苍崖间翱翔一样。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风雨雷霆般的环境以及山峦江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志向和对于人生境遇的理解。诗中展现了对于境界和道路的追求,以及对于自己成长与超越的渴望,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心境。
圣明朝,旷典乘秋举。大飨本仁祖。九室八牖四户。敕躬齐戒格堪舆。盛牲实俎。并侑总稽古。玉露乍肃天宇。冰轮下照金铺。燎烟嘘呼。郁尊香,云门舞。仿佛翔坐,灵心咸嘉娱。众星俞美,光属照熉珠。清晓御丹凤,湛恩遍浃率溥。欢声雷动岳镇呼。徐命法驾,万骑花盈路。献胙慈极,
失羣寒鴈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
保福借水献花,这僧白日迷路。南山门下,总是粗心底。只是不敢说著,小慈妨大慈。
欲爱生诸秽,俱盛一草囊。应从持犯入,当发紫金光。
川锁支祁水尚浑,地理汪罔骨应存。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