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斋,一日不斋事如麻。
蒲团曲几乌藤杖,是中正要心出家。
不耽钱之庞老乐,未划草之丹乐霞。
幅巾紫裰春颜在,已见山云埋秋槎。
逢人莫问西来意,春去杜鹃啼落花。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题遂宁冯迁居夫隐士画像》是宋代李新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一年三百六十斋,
一日不斋事如麻。
蒲团曲几乌藤杖,
是中正要心出家。
这一年中,每天都在守戒,
一天不守戒,事情就会像麻一样纷杂。
坐在蒲团上,曲几旁边放着乌藤杖,
这是出家人正要的端正心志。
不耽钱之庞老乐,
未划草之丹乐霞。
幅巾紫裰春颜在,
已见山云埋秋槎。
不沉溺于庞杂的物质财富之中,老者庞老却乐在其中,
还没写完草稿,红颜乐霞却已经红光满面。
幅巾和紫色的裰袍,春天的容颜在其中,
已经看到山上的云埋没了秋天的船桨。
逢人莫问西来意,
春去杜鹃啼落花。
遇到人不要问我从西方来的原因,
春天已经离去,杜鹃只剩下啼鸣,花儿也纷纷落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隐士画像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禅意和心境。诗人通过隐士的形象,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隐士对尘世的超脱和内心的宁静。
诗中的斋戒意味着隐士对物欲的抑制,通过守戒来使心境得到净化。蒲团、曲几和乌藤杖是隐士修行的象征,体现了隐士清静自守的生活态度。
诗中的庞老和乐霞是隐士的化名,庞老代表隐士不追求物质财富,而乐霞则代表隐士在修行中获得的内心的喜悦。诗人通过描写他们的形象,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欲望的超越。
诗中的幅巾和紫裰是隐士的服饰,春颜则代表青春和美丽。山云埋秋槎的意象表达了隐士对自然景观的敏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隐士的孤独和超脱,他不愿多言,不愿解释自己的来历,而春天的离去和杜鹃的啼鸣落花,则是显现了时光的无情和物事的变迁。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隐士对尘世的超越和内心的宁静,展现了禅修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气动芒沕,鸣虫应清商。天机发天籁,托彼恐与螀。凄然起秋声,感我彻肺肠。幽思不自识,远兴来何方。至音有如此,始晤韶与章。风霜入凄断,月露皆悲凉。天地有声乐,呻吟委寒荒。尔非丝竹奏,那得登君堂。
德云闲古锥,几下妙峰顶。唤他癡圣人,担雪共填井。
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
湖鼎丹成日,中天瑞鹤迎。愁云迷帝幄,泪雨洒都城。黼翣增摧割,龙輴忽启行。千官陪素仗,九殒欲无声。
星郎德望欲摩天,坎止流行任自然。直道不回真铁石,高怀未老已林泉。宗门夙了风幡动,杰阁聊修香火缘。顾我驱驰成底事,羡公真是地行仙。
冰姿冠绝人间世,傲雪凌霜。蕊点檀黄。更看红唇间素妆。清芬不是先桃李,桃李无香。迥出林塘。万木丛中独秉阳。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