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记室朱颜令,山阁忙来去却迟。
碍尽江天松不管,吹平沙篆雁应知。
思倾竹叶疑无分,要赋梅花恰是时。
王粲从军归信近,贮囊试看几多诗。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同宋长江登江店唐氏山阁》是一首宋代李新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白发老人记住朱颜的命令,
山阁忙碌,来去却迟。
无论松树遮挡江天,
吹平沙地上的雁字篆刻,它们应该明白。
思念倾注在竹叶上,或许无法分割,
但创作梅花诗恰逢时机。
王粲从军归来的消息近在咫尺,
请打开背囊,看看里面有多少诗篇。
诗意:
这首诗词以登上江店唐氏山阁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白头的老人记得住朱颜的命令,意味着他在年老之际仍然保持着记忆力和执着的精神。山阁忙碌而来去却迟,描绘出了时光的匆忙和人们在忙碌中错失了一些事物的感觉。无论松树遮挡江天,说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无法阻挡江水的奔流,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吹平沙地上的雁字篆刻,描述了风吹平了沙地上的字迹,但雁却能感知到其中的含义,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被他人理解和感受。思念倾注在竹叶上,表达了作者对于久别的思念之情,而梅花的创作恰逢时机,暗示着作者正处于灵感迸发的状态。最后,王粲从军归来的消息近在咫尺,是对于友人归来的期盼和欢喜,而贮囊中的诗篇则象征着作者创作的成果。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阁、江天、松树、沙地、竹叶、梅花等景物,以及白发老人和王粲等人物形象,将自然景物与人事变迁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人事更迭的思考和感悟。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意象的手法,以及细腻的描写语言,使诗词充满了意境和情感。作者通过描述山阁的忙碌和人们错失的事物,表达了对于时光匆忙流逝的感叹和对于生活中遗憾的思考。同时,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的情感,表达了对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和敬畏之情。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示了作者的感慨和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共鸣之感。
诗工于我贫相似,憇迹招提亦尔同。问讯稍愆书草划,往来长恨马匆匆。黄花红叶时将晚,衰发苍颜道转公。寄谢俞郎近安否,会看抟翮上秋风。
一见秋山色,方怜画手稀。波涛连壁动,云物下檐飞。岭树冬犹发,江帆暮不归。端然是渔叟,相向日依依。
昔有独醒士,绝口避醁醽。折杨得众笑,无地至秦青。周诗念忠嘉,所贵食野苹。良时不可再,佳人难合并。
人生辛苦惟别离,况复心相知。辛酸话别语不出,相看执手徒依依。问君西游何归期,长途巉岩不可思。春霜日暮山谷里,寒风凛凛吹人衣。中林哑哑乌欲栖,猿猱虎豹夹路啼。路傍古屋掩柴扉,空房独宿生新悲。家山昨夜春始至,桃花初破梅花飞。自非丈夫刚自许,谁不去住生狐疑。惟君
腊天何故燠于春,恐为衣单念小民。略见雪才余一寸,叵堪雨却过三旬。野中荠麦不胜旺,市上杏桃无数新。白尽此头浪多事,可怜七十四年人。
荒林翳山郭,积水成秋晦。端居意自违,况别亲与爱。欢筵慊未足,离灯悄已对。还当掩郡阁,伫君方此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