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九日林守同饮因思昔年朱侍讲跨鹤之集》

常记秋登跨鹤台,儒先杖履共追陪。
如公已到蓬莱上,过我又分符竹来。
往事已成千古话,遗风空负十分杯。
依依正尔重阳日,襟抱何时得好开。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九日林守同饮因思昔年朱侍讲跨鹤之集》是李新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写作者与林守共同品饮酒宴的场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友谊的珍视。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常记秋登跨鹤台,
儒先杖履共追陪。
如公已到蓬莱上,
过我又分符竹来。
往事已成千古话,
遗风空负十分杯。
依依正尔重阳日,
襟抱何时得好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九月的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林守共同登上跨鹤台,一起品饮酒宴的情景。诗词开头表达了作者常常想起秋天登上跨鹤台的经历,与林守一同前往,他们以儒者的身份一同前往此地,共同追随这儒者的足迹。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如公已经到达了蓬莱(传说中仙境的所在地),而诗人却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思念之情。

诗词的下半部分,诗人回顾了过去的往事,认为往事已经成为了千古传说,而那些留下的风采却空悬在一份空虚的酒杯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重阳节的期盼和思念之情,他希望能够与好友重逢,共同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诗人与友人的饮宴场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际关系的描绘,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在细腻的诗意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诗词中的重阳节象征着团聚和祝福,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寓意,呼唤着人们对于友情和美好时光的珍视和追求。

  • 《晨起闻徐应卿诵季益诗作诗寄季益兼简公择》

    诗工于我贫相似,憇迹招提亦尔同。问讯稍愆书草划,往来长恨马匆匆。黄花红叶时将晚,衰发苍颜道转公。寄谢俞郎近安否,会看抟翮上秋风。

  • 《题山水障子》

    一见秋山色,方怜画手稀。波涛连壁动,云物下檐飞。岭树冬犹发,江帆暮不归。端然是渔叟,相向日依依。

  • 《次韵子夷兄弟十首》

    昔有独醒士,绝口避醁醽。折杨得众笑,无地至秦青。周诗念忠嘉,所贵食野苹。良时不可再,佳人难合并。

  • 《送江端伯之隆兴》

    人生辛苦惟别离,况复心相知。辛酸话别语不出,相看执手徒依依。问君西游何归期,长途巉岩不可思。春霜日暮山谷里,寒风凛凛吹人衣。中林哑哑乌欲栖,猿猱虎豹夹路啼。路傍古屋掩柴扉,空房独宿生新悲。家山昨夜春始至,桃花初破梅花飞。自非丈夫刚自许,谁不去住生狐疑。惟君

  • 《庚子元日》

    腊天何故燠于春,恐为衣单念小民。略见雪才余一寸,叵堪雨却过三旬。野中荠麦不胜旺,市上杏桃无数新。白尽此头浪多事,可怜七十四年人。

  • 《送元锡、杨凌》

    荒林翳山郭,积水成秋晦。端居意自违,况别亲与爱。欢筵慊未足,离灯悄已对。还当掩郡阁,伫君方此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