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雾真成雨,疏帘不隔风。
青林拥红树,家鹜杂宾鸿。
渔屋浑环水,晴湖半落东。
往来成一老,犹在半涂中。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山口》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口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重雾真成雨,
疏帘不隔风。
青林拥红树,
家鹜杂宾鸿。
渔屋浑环水,
晴湖半落东。
往来成一老,
犹在半涂中。
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山口景色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悟。
首先,诗中提到的“重雾真成雨”,形容浓雾笼罩的山口,仿佛雾气凝结成了雨水。这样的描绘让人感到山口的湿润和神秘。
其次,作者提到“疏帘不隔风”,暗示着山口的风势不大,轻风吹过疏帘,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接着,诗中出现“青林拥红树”,形象地描绘了山口周围郁郁葱葱的青翠林木和绚丽的红色树木。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增添了诗意的美感。
然后,诗中出现“家鹜杂宾鸿”,描绘了山口周围的水域上游动着一群鹜和宾鸿。这个描写使得整个山口更加生动活泼,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接下来,诗中提到“渔屋浑环水,晴湖半落东”,描绘了山口附近有渔屋环绕着水域,晴朗的湖水向东方延伸。这样的描写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恬静的感受。
最后,诗中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他说“往来成一老,犹在半涂中”。这句话暗示了作者的岁月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仍然在这片山口之中,继续着他的生活。这种寓意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口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的交融,表达了一种宁静、恬淡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乱山深处著柴荆,岸帻披衣露气清。宴坐有书聊作伴,出游无客独题名。阴阴密树花初尽,灩灩方池水已平。几许人间堪笑事,今朝百舌顿无声。
洛中旧话谁拈出,几载寥寥有此杯。迂叟力辞年高晚,先贤羞与尹俱来。宁陪邵子称安乐,免使欧公笑僻乖。况值霜天好风月,皱眉不若且舒怀。
高轩得意翔云间,妙画匿迹缣素残。柱头老丁留语后,兀兀无趾如叔山。不妨万里戢六翮,顾步下啄芝田宽。方舟惜鹤并惜画,一夔之足万金价。莫将凡笔补丹青,谬作身轻一鸟下。
秋水为神玉为骨,片云出洞游虚碧。竚看他年鹤驾归,显彼青天与白日。
只留一影伴山房,坐待墙西隙月光。鹤忽归来寻旧里,燕犹相对语斜阳。虽无传附青云显,赖有书消白日长。万一载醪人问字,为言侬仅识偏旁。
柴扉昼掩竹林幽,坐使炎天变素秋。扇月团团似初满,簟波细细欲平流。朋侪零落关河阻,疾病沉绵岁月遒。赖有澄湖常在眼,虎头不用画沧洲。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