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古精舍,兵余但茅茨。
我行倦午暑,少憩容奴炊。
山僧老夫子,养蚕如养儿。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菩提院》是宋代王之道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僧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人生的思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菩提古精舍,
兵余但茅茨。
我行倦午暑,
少憩容奴炊。
中文译文:
菩提古老的禅室,
只有茅草搭建的屋顶。
我行走疲倦于午后的酷暑,
稍作休息,看着僧侣煮饭。
诗意:
这首诗词以菩提古精舍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清凉的午后疲倦时的感受。诗人途经这座禅室,看到山僧们在茅草屋下煮饭,心生感慨。
赏析:
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菩提古精舍的景象,茅茨、午暑、容奴炊等词语通过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禅室的朴素和宁静。诗人自己的行走疲倦和稍作休息,则进一步突出了菩提院的宁静环境。诗人用山僧老夫子养蚕如养儿的比喻,表达了对修行者专注养成的理解和赞美。然而,诗人对于煮白茧、缫青丝以及燕泥覆巢等事物的评价,暗示了对于一些事物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批评。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学佛的心愿,并将诗词刻在壁上,以作为自己修行的规范。
整首诗词通过对菩提院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境界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朴素的禅室到山僧的养蚕,再到诗人自己对于修行和人生的理解,诗词通过简洁的描写和比喻,传递出一种淡泊宁静、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此外,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对于个人修行的坚持,也在诗词中体现出来。整首诗词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又融入了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为把新诗子细寻,时移不觉日西沉。固知妙旨存精一,须察人心与道心。
小卧竹间斋,幽怀得好开。病从凉后减,雨及望时来。两屩山千叠,诸雏饭一杯。吾生计此耳,无梦到燕台。
剖符舒子国,蜡屐皖公台。恨不从山简,欣然见老莱。功名身已老,交旧首空回。早晚依刘去,朝廷不乏材。
褰帘雨正繁,附火寒已薄。修竹摇清音,芳梅绽朱萼。感此时运驶,对酒成独酌。多谢枝上禽,飞鸣慰寂寞。
鹤形炼得不胜癯,樵笛渔竿只自娱。人倚草亭今夜月,天开山市晚晴图。片云留住吾焉往,斗酒能携谁与俱。三十年前头已雪,久知公道世间无。
交情应不变,何事久离群。圆月思同步,寒泉忆共闻。雪霜松色在,风雨雁行分。每见人来说,窗前改旧文。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