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亭边话别时,扁舟东下浙江湄。
遍将越国千年事,吟作钱塘百咏诗。
无火可能烧莽卓,有刀恨不斩高斯。
五陵佳气飞扬尽,泪洒西风两鬓丝。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读李鹤田钱塘百咏》是宋代汪元量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南浦亭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场景,表达了对越国千年历史的思考,并以吟咏钱塘的方式表达情感。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浦亭边话别时,
扁舟东下浙江湄。
遍将越国千年事,
吟作钱塘百咏诗。
无火可能烧莽卓,
有刀恨不斩高斯。
五陵佳气飞扬尽,
泪洒西风两鬓丝。
诗意:
这首诗词以南浦亭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南浦亭边告别的情景。诗人乘着小舟向东驶向浙江,离别时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他思考着越国千年的历史,将自己的思绪化作了一百首吟咏钱塘的诗篇。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离别的情感的凝结。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南浦亭的离别场景,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南浦亭是一个重要的离别之地,象征着离散和别离的情感。诗人乘舟东下浙江,向远方驶去,离别的场景给整首诗词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人在思考越国千年的历史时,将自己的思绪化作了一百首吟咏钱塘的诗篇。这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钱塘是古代越国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诗人通过吟咏钱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悲伤之情。他感叹无火能够烧毁高山莽岛,有刀却无法斩断高斯的恶行。这里的高斯可能指的是当时的贪官污吏,诗人愿意用刀斩断他们,但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在诗中得到了表达。
整首诗词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人以自己的吟咏之声,表达了对离别和人生的思索,让读者在感受离别的悲凉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正义的关注。
山拥云腴,水怀月昼。照彻体前,湛存身后。机头梭路微分,针鼻线芒初透。灵涵万象兮彼不遗余,坐断十方兮我无渗漏。
森森松竹锁春风,半掩柴门一径通。独步水云情似鹤,对人谈论气如虹。诗书当日三冬富,光燄他时万丈雄。忽驭冷风径归去,长庚依旧耿秋空。
长街十二远相通,阊阖峨峨彩雾红。天白华灯交皓月,楼寒朱幕荡春风。车头笑语归时醉,城下传呼夜向中。自古长安多乐事,周南留滞意何穷。
吾之好石如好色,要须肌理腻且泽,真成入眼轻连璧。吾之好石如好声,要须节奏婉且清,真成入耳轻连城。闽浙江淮随牒去,岂无一二石佳处,终之难得声色具。飞篷今始转广东,英石不与他石同。其色灿烂声玲珑,小山突兀百千重。万钱得之归自奉,稍闲更为山作颂。
归老家山一幅巾,俗间那可与知闻。举杯每属江头月,赠客时缄谷口云。行采菖蒲缘藓磴,卧浮舴艋入鸥群。力营隐趣君无怪,作得闲人要十分。
山空不隐响,一叶落还闻。龙去遗荒井,僧归礼白云。虫丝昏画壁,岚气湿炉薰。睡思浑无奈,茶瓯易策勋。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