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身春共瘦,独立望江亭。
越水荒荒白,吴山了了青。
军降欣解甲,民喜罢抽丁。
拍碎阑干曲,吞声血泪零。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杭州的春景,以及军民从战乱中获得解脱和喜悦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
吟身春共瘦,独立望江亭。
越水荒荒白,吴山了了青。
军降欣解甲,民喜罢抽丁。
拍碎阑干曲,吞声血泪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杭州的春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诗的开头,“吟身春共瘦,独立望江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诗人的内心却显得苍凉和消瘦。他独自站在望江亭上,远眺江水,表达了一种孤寂和忧伤的情感。
接着,“越水荒荒白,吴山了了青。”诗人描绘了越水的景色,江水荒凉而苍白,吴山则呈现出明亮的青色。这种对比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现实的反思。
然而,接下来的几句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战乱的解脱和人民的喜悦。“军降欣解甲,民喜罢抽丁。”诗人庆祝军队的降服,意味着战乱的结束,军人可以解下沉重的战甲,而人民也可以不再被征召入伍,这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和解脱。
最后两句,“拍碎阑干曲,吞声血泪零。”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诗人的心碎如拍碎的阑干曲,无声地吞咽着自己的血泪。这句诗可能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诗人对此深感痛心和无能为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杭州春景,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期内心的孤寂、忧伤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希望和对解脱的渴望。
虽近曲江居古寺,旧山终忆九华峰。春来老病厌迎送,剪却牡丹栽野松。
多情才子惜春华,乐府新声对客夸。朱雀桥边旧游路,东风开遍小桃花。
老眼日昏昏,华发日萧萧。不死竟何待,理合葬荒郊。荒郊何所有,四面俱岧峣。荣木望秋落,亦已成枯条。青松为我夕,白石为我朝。仍幸二亲墓,相去无几何。今得从之游,欢喜如还家。我心既欢喜,安用挽者歌。有人来奠我,但问山之阿。
怅望人间万事违,私书幽梦约忘机。荻花村里鱼标在,石藓庭中鹿迹微。幽径定携僧共入,寒塘好与月相依。城中猘犬憎兰佩,莫损幽芳久不归。
桐身青琅玕,桐叶蒲葵扇。落落出轩墀,亭亭奉闲燕。夜声疏雨滴,午影微风转。秋飚一凌乱,淅沥惊葱倩。朝日失繁阴,青苔覆遗片。空使坐中人,慨然嗟物变。
昨者忧不足,今者厌有余。垂垂匝晓夕,滟滟平浍渠。苗事方用壮,过潦非所虞。但虑盈与亏,理或相乘除。它日傥望霓,神贶俱堕虚。造物原有终,屯膏时其输。自此大有年,大书不一书。饱饭乐田社,一官徒区区。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