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焙春风一塍隔,玉尺银槽分细色。
解苞难辨邑中黔,瀹盏方知天下白。
岸巾小啜横碧斋,真味从底倾输来。
曩归畀余一语妙,三岁暗室鹜轰雷。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寄茶与曾吉甫》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春风吹拂两地隔开,
玉尺与银槽分辨细微的颜色。
花苞难以区分黔中的品种,
泡茶后才知道世间的白色。
横穿碧斋的岸巾小啜一口,
真正的滋味从底部倾泻而来。
曩昔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一段奇妙的话语,
三年暗室里,鹜鸟忽然雷鸣般地惊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茶为主题,通过描绘泡茶的过程和茶的品尝,表达了作者对茶的美感和感悟。诗中的“两焙春风一塍隔”描绘了茶叶的制作过程,也象征着作者与茶的距离。茶叶经过焙制,成为了美味的佳品,但作者与茶之间隔着一片土地,仅能通过寄送茶叶与茶友相交流。
接下来的描写“玉尺银槽分细色”,通过对茶叶颜色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茶叶的敏感和品味。茶叶的色泽细腻多样,需要用玉尺和银槽来区分,暗示了茶的品质和独特之处。
然而,“解苞难辨邑中黔,瀹盏方知天下白”,表达了茶叶的品种复杂多样,有时很难辨认其中的差异。只有在泡茶之后,方能真正品味到天下茶叶的纯净和美好。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作者品茶的场景,“岸巾小啜横碧斋”,岸巾是用来擦拭茶具的小巾,小啜则是小口品茗的意思。这里描绘了一个雅致的茶室,作者在其中享受着茶的滋味。茶的真味“从底倾输来”,表明作者通过细细品味茶汤的底部,真正领略到茶的精髓。
最后两句“曩归畀余一语妙,三岁暗室鹜轰雷”揭示了作者在品茶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作者在茶香的陶醉中得到了某种启发或领悟,这种领悟如同“三岁暗室鹜轰雷”般突然而震撼人心。
整首诗以茶为线索,通过描绘茶叶的制作、品鉴和品味,表达了作者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生活的思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茶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追求。
偶来溪上纵闲吟,泉石深藏便有心。莫拟他年访幽迹,白云青嶂更难寻。
岭外山川最,天涯草木芬。曾经五月狩,俱被一琴薰。韶石静张乐,舜峰高山云。真同适鲁见,何异在齐闻。
卧病江东久,饥驱强作官。年丰双雪鬓,心事一蒲团。帘影垂昼寂,竹阴生夏寒。无人知老子,於此有馀欢。
延年有妹颜如花,十四选入君王家。翡翠结帘玉镂床,君王一时无暂忘。朝朝出入芙蓉殿,莫道妾身出微贱。妾生未久身入泉,上天何不与妾年。君王爱妾言不死,逐夜宫中唤方士。
吾家五世十三人,况撷舟枝撼月轮。庆历贤科开后裔,隆兴儒业继前尘。泥金帖报家庭喜,烧尾筵张帝里春。从此传蔗应未艾,桂香应已袭天伦。
禅老家风古少林,道场遗迹蔽烟岑。山遮石脚斜阳早,云碍钟声出谷深。只履度关天杳杳,九年面壁海沉沉。欲知苗裔能传法,柏树犹明圣主心。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