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客,后车结驷传烛食,人生富贵不易得。
江头秋风旦夕起,胡为翩翩雒阳陌。
雒阳陌,吹尘埃。
江头树,安在哉。
秋风起,菱花开。
鲈鱼肥,归去来。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江头秋风辞》是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雒阳客,后车结驷传烛食,
人生富贵不易得。
江头秋风旦夕起,
胡为翩翩雒阳陌。
雒阳陌,吹尘埃。
江头树,安在哉。
秋风起,菱花开。
鲈鱼肥,归去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江头秋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富贵与人生变迁的思考。诗中雒阳客指的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后车结驷传烛食意味着他们过着奢华的生活。然而,诗人认为富贵并非易得,暗示人生的变幻无常。江头的秋风每天早晚都会吹起,但是为什么会有飘逸的雒阳陌呢?雒阳陌是指远方的故乡,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在诗中得以体现。雒阳陌被秋风吹起的尘埃,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诗人询问江头的树木,是否还在原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秋风的起伏使得菱花开放,鲈鱼肥美,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人们回归故乡的欢乐。
赏析:
《江头秋风辞》通过描绘江头秋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富贵与人生变迁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如雒阳客、后车结驷传烛食、雒阳陌、江头树、秋风起、菱花开、鲈鱼肥等,将人生的变幻和季节的变化与诗人情感相结合,使诗作更具意境和感染力。诗中的雒阳陌和江头树成为诗人思念家乡的象征,而秋风、菱花和鲈鱼则展现了季节和自然的转换,以及归乡的喜悦之情。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思索,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手把杏花枝,未曾经别离。黄昏掩门后,寂寞自心知。
烟冷浑沾水,溪清可数鱼。鸦翻千点墨,雁草数行书。今日征帆下,前年上国初。诗盟寒复讲,无酒兴何如。
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祗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击锺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声馆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裹人。
圣略如天大,仁心亘古无。神兵胜淝水,鸣剑罢伊吾。宵旰逾三纪,歌谣遍八区。耆庞听遗诰,号绝更嗟呼。
天威煌煌,山龙采章。庭实旅百,上公奉觞。拱揖群后,端委垂裳。永锡难老,万寿无疆。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