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精爽皋夔内,一世功名贝锦间。
再梦令狐亦何事,可能到死未心闲。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松菊堂读史五首》是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生精爽皋夔内,
一世功名贝锦间。
再梦令狐亦何事,
可能到死未心闲。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晁补之平生的经历和感悟。他在皋夔内(指官场)度过了精彩而充实的一生,取得了丰功伟业,但这些功名和荣誉只是贝锦间的点缀。尽管他在梦中再次遇见令狐(指令狐德棻,北宋时期的名将),但作者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生都无法安享宁静,直到死去时依然心境不宁。
赏析:
这首诗词充满了晁补之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他通过表达对功名成就的回顾和思考,展现了自己对于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思考。作者将自己的一生比作在皋夔内度过,这既指官场的辛劳和挣扎,也暗示了他在世俗纷扰中的努力追求和成功。然而,他意识到这些功名对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来说只是贝锦间的一抹装饰,无法真正带来心灵的安宁。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作者再次梦见令狐,这可能是对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然而,作者同时意识到即使在再次梦见令狐的情境下,他的内心依然无法真正得到放松和宁静。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尽管他在外界看来取得了成功和荣誉,但他的心灵却未能真正得到满足。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名和内心追求的思考,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意味。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外在成功和荣誉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内在世界的平静与满足。
一溪夹道枕流水,上有两桥横绝流。乌鹊互飞银汉夜,彩虹交映玉潭秋。东西雨过苔痕润,左右晴分浪影收。谁是当年题柱者,不应并驾到瀛洲。
平湖日炙沸如煮,庭树色干鸟渴死。何人万里驱征车,红尘涨天方入市。
庭树应如我,相逢益老苍。别来秋苦雨,但觉瓦松长。
恋亲时见在人群,多在东山就白云。独坐焚香诵经处,深山古寺雪纷纷。
本自江海人,且无寥廓志。大明耀天宇,霭霭风雨被。迢递别荆吴,飘飖涉沂泗。广川俟舟楫,峻坂伤骐骥。蹭蹬失归道,崎岖从下位。西出太华阴,北走少梁地。葱茏墟落色,泱漭关河气。耻从侠烈游,甘为刀笔吏。宝剑茱萸匣,岂忘知音贵。大道且泛然,沉浮未云异。
漏屋鸡鸣起湿烟,蹇驴难借强朝天。却思春水江南岸,闲听篷声卧钓船。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