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长安道》

长安道,隋唐宫殿生秋草。
若使皆知嗣业难,争得行人望中老。

作者介绍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长安道》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长安道,
隋唐宫殿生满了秋草。
如果所有人都知道传承事业的艰难,
争相得到行人的尊敬。

诗意:
《长安道》以长安道路为背景,描绘了隋唐时期宫殿的凋零景象。它通过道路两旁的宫殿长满秋草的描绘,暗示了隋唐王朝的兴衰和时光的流逝。诗人文同进一步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如果所有人都知道传承事业的困难,都争相得到行人的尊敬,那么他们将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长久的印记。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隋唐王朝荣光逝去的感慨。长安道是当时长安城的主要道路,曾经辉煌繁盛的宫殿如今已经被秋草覆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景象不仅传达了岁月的无情和兴衰的必然,也暗示了人事如梦的主题。

诗中的"若使皆知嗣业难,争得行人望中老"表达了作者对传承事业的艰难与重要性的思考。诗人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传承事业的困难,并且为之努力奋斗,才能获得行人的尊敬,成为历史长河中矗立的人物。这是一种对于社会和个人使命的思考,也是对于历史和传承的思考。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兴衰与传承的主题,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思考,让读者在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短暂。它强调了传承事业的重要性和困难,呼唤人们为之努力,并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于传承事业的思考。

  • 《秋夜听捣衣》

    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

  • 《黄致政挽诗二首》

    后学资模楷,先生久里居。两儿联玉筍,三命佩银鱼。米廪无重席,蓬山孰校书。如何遗此老,宰木遽萧疏。

  • 《子敬作诗已久不以见示忽出一卷共有四十字乃》

    乃有诗如此,清新思涌泉。夤缘尘外景,发露性中天。旧事惊陈迹,新功喜盛年。当流欹枕处,醒得困时眠。

  • 《城西别元九》

    城西三月三十日,别友辞春两恨多。帝里却归犹寂寞,通州独去又如何。

  • 《过楚道人舍》

    纷纷俗子俗到骨,对面有山那得看。不料楚髯能辨此,夜深月冷石阑干。

  • 《春秋赞》

    微显阐幽,三体五例。严乎成言,褒贬一字。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