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袂黄眉出满城,贤侯游豫顺民情。
鼓声足验村田乐,月色遥占辇路晴。
定有儒臣映藜仗,又闻京尹折莲棚。
祠官一瓣无它祝,但愿旄头尽扫清。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宋侯和灯夕诗再用韵二首》是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茜袂黄眉出满城,
贤侯游豫顺民情。
鼓声足验村田乐,
月色遥占辇路晴。
定有儒臣映藜仗,
又闻京尹折莲棚。
祠官一瓣无它祝,
但愿旄头尽扫清。
诗词的中文译文:
红色的衣袖,黄色的眉毛从满城里走出,
贤明的侯爵游历在豫地,顺应民情。
鼓声充分显现了乡村的乐趣,
月色遥远地占据着车辇道路的晴朗。
必然会有儒臣们依然倚靠在藜杖上,
还有京城的尹官们在折断莲花支棚。
祠官只有一个花瓣,没有其他的祝福,
但愿旄头上的尘土都被扫得干净。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宋代时期的景象,表达了对贤明的侯爵的赞美和对和平繁荣的祈愿。诗中描述了侯爵身着华丽的红色袍子,拥有着贤明的统治才能,游历在豫地,与民同乐。鼓声的鸣响证明了乡村的繁荣和快乐,而晴朗的月色照亮了车辇道路。诗人还提到了儒臣们依靠藜杖,表达了对儒学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提到了京城的尹官们在折断莲花支棚,可能是象征对奢侈和浪费行为的批评。最后,祠官只有一个花瓣,没有其他的祝福,但愿旄头上的尘土都被扫得干净,表达了对社会清明和风气纯正的期望。
赏析:
《宋侯和灯夕诗再用韵二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宋代时期的景象,通过对侯爵的赞美和对社会繁荣和清明的期望,展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红色的衣袖、黄色的眉毛、鼓声和月色等形象描绘,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整首诗意蕴含着对社会和谐、儒学文化的推崇以及对清廉政治的期盼,展现了刘克庄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秋月满行舟,秋虫响孤岸。岂独居者愁,当令客心乱。展转重兴嗟,所嗟时节换。时节不苦留,川涂行已半。霜落草根枯,清音从此断。谁复过江南,哀鸿为我伴。
苦寒犹强忍,空阔倚楼前。春欲回江国,人皆喜雪天。病须攻此老,穷已极今年。乘兴吾何往,西归问钓船。
巴蜀归才子,江湖枉使车。久吟工部句,新寄子公书。面对花应笑,眉开柳为舒。苦无杯酒暇,人事正纷如。
少来不食蚁丘浆,老去得意漆园方。监中已失儿时面,忍能乞与兵作郎。
幼以木兰为长兄,岂堪垂老隔幽明。空疏谁更讥匡鼎,友爱何曾詈屈平。服已降期从变礼,圣犹尚左况诸生。追严不必伊蒲供,自有松风与涧声。
冷气生深殿,狼星渡远关。九城鼙鼓内,千骑道途间。凤髻随秋草,鸾舆入暮山。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