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艺来从鲁,闻韶昔在齐。
幸容葭倚树,欢会食甘藜。
礼数延文士,雄豪动武奎。
严凝池上雪,灿烂谷中霓。
喜见双头锦,争求独角犀。
化金思点灶,画酒愿分篦。
气壮如观海,言危拟去梯。
且思竭马力,马敢效牛蹊。
萧统闻香臭,刘郎善品题。
铅黄方宴集。
风雨惜风携。
永遣愁城破,休教眉宇低。
故乡我自乐,归去逐群鸡。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斯立夜校试卷呈同舍十二韵》是宋代晁说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校艺来从鲁,闻韶昔在齐。
幸容葭倚树,欢会食甘藜。
礼数延文士,雄豪动武奎。
严凝池上雪,灿烂谷中霓。
喜见双头锦,争求独角犀。
化金思点灶,画酒愿分篦。
气壮如观海,言危拟去梯。
且思竭马力,马敢效牛蹊。
萧统闻香臭,刘郎善品题。
铅黄方宴集。风雨惜风携。
永遣愁城破,休教眉宇低。
故乡我自乐,归去逐群鸡。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夜晚校对试卷时的心情和思考。他回忆起鲁国的校艺传统,听说过齐国的音乐盛况。他感慨自己有幸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工作,与同事们欢聚一堂,共享简单的美食。他提到了礼仪和文士的延续,以及雄壮的武将和勇敢的骑士。他描述了严寒中的池塘上的雪景和谷中的彩虹。他欣喜地看到了双头的锦鱼,人们争相追求独角犀牛。他思考着如何将金子化为灶火,画出美酒并分享竹篦。他的气势如海一般雄壮,他言谈中透露出冒险的意愿。他思考着如何竭尽马力,让马儿效仿牛的脚印。他提到了萧统闻到的香气和刘郎擅长品题的才能。他描述了铅黄色的宴会,以及风雨中珍惜风的携带。他希望永远不让忧愁城市破败,不让眉宇低垂。最后,他表达了对故乡的喜悦,决心回去追逐群鸡。
赏析:
这首诗词以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在夜晚校对试卷时的情景和内心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对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他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运用,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其中,使整首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这首诗词展示了晁说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红照西沉暂解鞍,偶然假馆岂求安。新丰独酌谁为侣,坐对窗前竹一竿。
屋名尽挂陶家牓,人物应惭菊畔身。解作文章肯归去,不应陶后说无人。
天狗吠梁野,七雄扇妖氛。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汉将三十六,朱旗燿天垠。救梁不奉诏,太尉真将军。遂令千载下,知人称孝文。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咽云箫鼓传声沸,临水楼台倒影多。吟绕曲栏无限思,绪风迟日满烟波。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歛勤人功。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於农。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於蜂。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