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粲罨画沙,鳞鳞麴尘水。
朝阳相发挥,光景艳孔翠。
宁闻双溪号,但见縠纹细。
神鱼不谋食,终日印潭底。
跃珠本具眼,聊共阿师戏。
收藏更传宝,一笑落第二。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宝现溪》
粲粲罨画沙,
鳞鳞麴尘水。
朝阳相发挥,
光景艳孔翠。
宁闻双溪号,
但见縠纹细。
神鱼不谋食,
终日印潭底。
跃珠本具眼,
聊共阿师戏。
收藏更传宝,
一笑落第二。
中文译文:
灿烂明亮的画沙,
鳞鳞的麴尘水。
旭日相互辉映,
光景美丽如孔雀羽毛。
宁愿不听到双溪的喧嚣声,
只看到细微的涟漪。
神鱼不谋求食物,
整日潜藏在潭底。
跃起的珍珠本有双眼,
与阿师一起嬉戏。
收藏的宝物更为珍贵,
一笑之间却失去了第二名次。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宝现溪》。诗中以宝现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新而美丽的景象。
首两句描述了明亮的画沙和麴尘水,通过形容词"粲粲"和"鳞鳞",展现出水面的明亮和波纹的细腻。接下来的两句以"朝阳"和"光景艳孔翠"表达了旭日冉冉升起时的壮丽景色,将自然的美与宝现溪的景致相结合。
下半部分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宝现溪的偏爱,宁愿不去听溪水的声音,只观赏细微的纹理,展示了诗人对宝现溪的细致观察和追求细节之美的态度。接着,描绘了潭底的神鱼不谋求食物,象征了它们对于宝现溪这个美好环境的珍爱,且不受外界物质诱惑的纯真态度。
最后两句以"跃珠"和"阿师"为象征,表达了宝物的珍贵和与阿师的互动,传递了诗人对于宝物的珍藏和珍视之情。最后一句以"一笑落第二"的形象描述了对于珍贵事物的追求和对名次的不重视,强调了宝物的珍贵远胜过名次。整首诗以宝现溪为背景,通过景物描写和象征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珍贵事物的态度。
回途石马出纱笼,嘶起寰中雨后风。吹散暮运孤月朗,危峦烟寺一声钟。
一雨回飙助蓐收,炎曦不复畏金流。君家咫尺堪乘兴,想岸乌纱对奕秋。
泉流萦带戛冰玉,石壁深窈寒侵衣。开凿应劳造化力,窟宅如待灵仙归。
梦幻影泡有限,风花雪月无涯。莫分粗俗与精华。日醉石间松下。菜尽邻家解与,杯空稚子能赊。通幽即步尽横斜。不问墩犹姓谢。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诸侯若解尊天子,列国何因次第亡。
梅花时节屡开樽,欲赠梅花欠可人。令日有人梅样好,迟君同赏雪中春。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