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无营》

无营固无尤,多与亦多悔。
物随扰扰集,道与翛然会。
墨翟真自苦,庄周吾所爱。
万物莫足归,此言犹有在。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无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无营固无尤,
多与亦多悔。
物随扰扰集,
道与翛然会。
墨翟真自苦,
庄周吾所爱。
万物莫足归,
此言犹有在。

中文译文:
没有计谋,就没有过失,
多情无益,也多悔恨。
万物随着喧嚣聚集,
只有道与宁静相会。
墨翟(指自己)真正受苦,
庄周(指庄子)我所喜爱。
万物都无法归属,
这种说法仍然存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人世繁华的反思。诗中通过对物质欲望和追求的反思,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诗中的“无营固无尤”意味着没有计谋和谋划,就不会有过失和过错。作者认为,过多的情感和欲望只会带来后悔与困扰。他通过“物随扰扰集,道与翛然会”的描写,表达了物质纷扰与追求内心宁静之间的对立。

接着,诗中提到了“墨翟真自苦,庄周吾所爱”。墨翟和庄周都是古代哲学家,墨翟代表了自我放逐和苦行的态度,而庄周则主张无为而治、超然物外。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于墨翟的苦行态度的认同,并对庄子的理念表示赞赏和喜爱。

最后两句“万物莫足归,此言犹有在”表达了一种超越物欲的境界,认为万物无法归属于自己,而真正的归宿在于超脱尘世的境地。诗人通过表达这种思想,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这首诗词展示了王安石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对于人生境界的思索,通过对物质追求与内心宁静的对比,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它既是对人生追求的反思,也是对于超越尘世束缚的呼唤。

  • 《武康溪居即事寄实印大师四首》

    偶来溪上纵闲吟,泉石深藏便有心。莫拟他年访幽迹,白云青嶂更难寻。

  • 《初到曲江六首》

    岭外山川最,天涯草木芬。曾经五月狩,俱被一琴薰。韶石静张乐,舜峰高山云。真同适鲁见,何异在齐闻。

  • 《郡斋偶成》

    卧病江东久,饥驱强作官。年丰双雪鬓,心事一蒲团。帘影垂昼寂,竹阴生夏寒。无人知老子,於此有馀欢。

  • 《李夫人》

    延年有妹颜如花,十四选入君王家。翡翠结帘玉镂床,君王一时无暂忘。朝朝出入芙蓉殿,莫道妾身出微贱。妾生未久身入泉,上天何不与妾年。君王爱妾言不死,逐夜宫中唤方士。

  • 《喜子邲登第》

    吾家五世十三人,况撷舟枝撼月轮。庆历贤科开后裔,隆兴儒业继前尘。泥金帖报家庭喜,烧尾筵张帝里春。从此传蔗应未艾,桂香应已袭天伦。

  • 《少林寺诗》

    禅老家风古少林,道场遗迹蔽烟岑。山遮石脚斜阳早,云碍钟声出谷深。只履度关天杳杳,九年面壁海沉沉。欲知苗裔能传法,柏树犹明圣主心。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