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深北山为家,宴坐白露眠苍霞。
手扶梲杖虽老矣,走险尚可追麏麚。
踞堂俯视何所有,窈窕樛木垂榠樝。
深寻石路仍有栗,持以馈我因烹茶。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示安大师》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道人深北山为家,
宴坐白露眠苍霞。
手扶梲杖虽老矣,
走险尚可追麏麚。
踞堂俯视何所有,
窈窕樛木垂榠樝。
深寻石路仍有栗,
持以馈我因烹茶。
中文译文: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位道士深居北山,以山林为家。他在宴会上坐着,沐浴在清晨的白露之中,晚上则以苍霞作床。虽然他已经年老,但仍然扶着拐杖勇往直前,追逐着珍稀的麏麚(一种神奇的动物)。
他居住的房屋高耸,俯瞰四周一切,只见优美的树木倒垂着枝叶,犹如窈窕的女子,樛木和榠樝(古代建筑材料)交错有致。他深入石径中寻找,仍能找到栗子,将其采摘回来,为自己烹制茶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道士王安石对自然的亲近和追求。他选择了北山作为自己的家,远离尘嚣,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诗中描绘了清晨的宴会和夜晚的苍霞,表现出作者对山林之美的体验和享受。
尽管道士已年老,但他的精神依然旺盛,用手扶着拐杖,敢于冒险追逐珍稀的麏麚。这展示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不畏艰险,追求心中的理想和珍宝。
诗中的房屋形容得高大壮观,从高处俯瞰周围的景色。树木垂榠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树木的姿态,给人以优美和与众不同的感觉。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环境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美的赞叹。
最后两句描绘了道士在山中寻找栗子的情景,他深入石径,仍能发现栗子。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自然的敬畏,展示了作者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和对自然的热爱。
《示安大师》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道士的生活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呼应了中国文化中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强调了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生活态度。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示了王安石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界的深入感悟。
偶来溪上纵闲吟,泉石深藏便有心。莫拟他年访幽迹,白云青嶂更难寻。
岭外山川最,天涯草木芬。曾经五月狩,俱被一琴薰。韶石静张乐,舜峰高山云。真同适鲁见,何异在齐闻。
卧病江东久,饥驱强作官。年丰双雪鬓,心事一蒲团。帘影垂昼寂,竹阴生夏寒。无人知老子,於此有馀欢。
延年有妹颜如花,十四选入君王家。翡翠结帘玉镂床,君王一时无暂忘。朝朝出入芙蓉殿,莫道妾身出微贱。妾生未久身入泉,上天何不与妾年。君王爱妾言不死,逐夜宫中唤方士。
吾家五世十三人,况撷舟枝撼月轮。庆历贤科开后裔,隆兴儒业继前尘。泥金帖报家庭喜,烧尾筵张帝里春。从此传蔗应未艾,桂香应已袭天伦。
禅老家风古少林,道场遗迹蔽烟岑。山遮石脚斜阳早,云碍钟声出谷深。只履度关天杳杳,九年面壁海沉沉。欲知苗裔能传法,柏树犹明圣主心。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